北洋水师群英谱
标签: 古史传说


邓世昌:
轻生殉国不可取
提到北洋水师,很多人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撞船英雄”邓世昌。《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甲午大海战》等影视剧都以他为主角。120年前,他驾伤船撞向敌舰的一幕,被各路作品反复歌颂。事迹英勇真实,不过在当年,他的殉国行为曾是不被提倡的。
邓世昌1849年生在广州的大茶商家庭,他家在全国许多省市都有连锁店,家境优越。开明的父亲把幼年邓世昌送去上海的教会学校,接受西式教育。1867年,福州新成立的“船政学堂”向闽、粤、港等地招生,18岁的邓世昌顺利考入驾驶专业。

威海(图1)位于山东半岛东北角,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遥相对,扼守黄海咽喉。刘公岛(图1右上角岛屿)与威海港相距4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称为“东隅屏藩”。

在同期生中,邓世昌年纪较大,人也成熟老练,受到了船政大臣沈葆桢的赏识。经过5年课堂教育、2年舰上实习,1874年,25岁的邓世昌在运输船上担任大副,次年升任炮舰舰长,之后长期领舰巡防台湾。
1880年,李鸿章派人去福建考察人才,看中了邓世昌。于是他被调去北洋海防,操纵先进的蚊子船(一种体格小而杀伤力大的炮船)。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39岁的邓世昌担任“致远”号巡洋舰管带(舰长),并“获总兵衔”,地位高于其他诸舰长。邓世昌治军极严,曾因鞭打士兵致死而接受审查,但他带出的队伍堪称铁军,曾让前来检阅的李鸿章刮目相看。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这一天正好是邓世昌45岁生日。日军舰队集中炮火猛轰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为了援护旗舰,邓世昌指挥致远号从侧翼冲出,吸引火力,船体顿受重创。他迅速作出判断:致远号可能已支撑不到战斗结束,与其白白沉没,不如用高风险的“撞角战术”赌一把,撞沉正从自己面前通过的敌军主力舰“吉野”号。
撞角战术,就是用舰首尖锐部位撞击敌船(尤其是侧翼),曾经多次被欧洲的海军使用过,也有因撞沉敌方主力舰而奠定胜局的先例。致远号装甲轻、速度快,本身的设计就适合冲撞,而吉野号也的确不禁撞,甲午战争结束没几年,它在海上被友舰误撞,一下子就沉没了。
只可惜,致远号策略虽然可取,目标却未能实现—它在撞上敌舰之前就爆炸沉没了。影视中它是被日军鱼雷击沉的,但实际上,是致远号自己的一颗鱼雷在船舱中被日军炮火引爆,才把船炸沉的。
致远号沉没了,然而邓大人并非必定会牺牲。致远号官兵落水后,是有足够的救生设施和救援时间的。当时也有友舰前来救人,但刚烈的邓世昌拒绝了救援,与致远号一同葬身大海。
战后总结会上,水师高层对邓世昌的举措颇为不满:与舰同沉尽管壮烈,但拒绝救援却让己方赔了战舰又折兵。要知道,国家要付出巨大成本,才能培训出一位海军舰长;再者如果战败就成仁,有实战(尤其是失利)经验的军官又从何而来呢?水师总部担心将士们都学邓世昌,以轻生为壮烈,于是特意修定了《海军惩劝章程》,宽容对待损毁战舰的官兵—战舰已然损失,不能再损失人才!李鸿章也认为邓世昌此举不值得提倡,明令众官兵不要效仿。
但不管怎么说,牺牲殉国总是光荣的。战争结束后,朝廷还是追赏、表彰了邓世昌,光绪皇帝亲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盖棺定论,英雄形象就此流传下来。






晚清时,大量鸦片流入中国,成瘾者比比皆是,有人怀疑当时刘公岛上的北洋水师也存在吸食鸦片的现象。鸦片会麻痹神经,适度使用能镇静止痛,因此当年也是军旅常备的药品之一。但若直接大量吞食鸦片,则会发生致命的急性中毒。以丁汝昌、刘步蟾为首的一批北洋官兵,在绝境之中就是吞鸦片自杀的。鸦片提炼自罂粟的蒴果。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唐志远


刘步蟾:
水师栋梁“犯小人”
同为北洋水师英烈,刘步蟾形象的境遇却比邓世昌糟糕多了。在相关文艺作品里,邓总是“红脸”,刘却扮了多年“白脸”。例如着名的老电影《甲午风云》中,就有刘步蟾贪生怕死,故意打错旗语、改变阵型,导致舰队被包抄的情节。甚至在早期的历史教材中,刘步蟾也是反面典型,直到1982年,经过很多学者的考据和辩论,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才得以正式平反
刘步蟾比邓世昌小三岁,1852年生于福州,15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的驾驶专业,同级的除了邓世昌,还有林永升、叶祖珪、林泰曾、方伯谦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北洋水师的重要将领。而在这样优秀的一届学生中,毕业时成绩第一名的就是刘步蟾。
1876年,23岁的刘步蟾远赴英国,学习先进的海军武器操作,并先后在英国地中海舰队的两艘军舰上见习。1885年他从欧洲接回向德国订购的“定远”号战列舰,并被任命为定远号管带。
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后,定远号作为旗舰,由刘步蟾继续执掌。他同时被任命为舰队的右翼总兵,官阶一品,成为军中的二把手。陆军出身的水师提督(舰队司令)丁汝昌,对海军的训练管理不熟,因此这部分工作大都交由刘步蟾负责。刘总兵安排舰队按季节在海防线上巡回演练,夏秋则北至辽东和朝鲜,冬春则南至南洋群岛,治军严谨,毫无松懈。1892年北洋水师访日之后,也是刘步蟾最先感到危机,请求为海军扩编,可惜未获得朝廷的支持。
黄海海战中,刘步蟾作战英勇,立誓“苟丧舰,将自裁”。在丁汝昌离舰养伤期间,舰队的总指挥也是由他负责。1895年2月初,退守威海刘公岛的北洋水师被日舰包围,定远号遭敌鱼雷艇偷袭,中弹进水,刘步蟾硬是将船开到刘公岛外侧浅滩,当成固定炮台,继续射击防卫,先后击退了日军数次进攻。弹药打光后,刘步蟾为了避免舰船落入敌手,命令炸沉定远号,他自己也实现誓言,于当夜吞鸦片自杀,享年43岁。
这样一位英雄,后来为何会莫名其妙地背上反派黑锅呢?原来,北洋水师中有一位英国顾问泰莱,他曾提议撤销中国提督,让洋人担任舰队司令,被刘步蟾痛骂。泰莱怀恨在心,后来写了《甲午中日战争见闻录》,故意丑化刘步蟾,说他为了让自己的定远号躲避炮火,故意改变阵型,导致战争失败。
实际上,根据同时期的其他记载来看,刘步蟾和定远号根本不曾怯懦避战,反而身先士卒。然而那位小心眼儿洋顾问写的不实记录却流传甚广,被大量文艺作品甚至历史书籍采用,让英雄平白背了多年骂名。
幸好1982年后的历史教科书上,刘步蟾得到了公正评价,而从1992年的电视剧《北洋水师》开始,荧幕上也恢复了他英雄形象。2012年的电影《甲午大海战》中,还有刘步蟾的妹妹与邓世昌青梅竹马、却因国难未成眷属的桥段。不过,刘、邓二人分别来自福建和广东,1867年同在船政学堂读书时才相识,即使刘步蟾真有妹妹,想要与邓世昌青梅竹马也不容易。



丁汝昌:
陆军出身的海军司令
北洋水师上有创始人李鸿章,下有抛头洒血的一线官兵,他们都令人印象深刻。而舰队总司令丁汝昌夹在中间,教科书没多说,影视剧中也往往捞不到太多戏份。其实这位北洋水师提督的人生,也颇值得玩味。
丁汝昌1836年生在安徽庐江的一户农家,家里一穷二白,他很小就开始打工赚钱,据说曾帮人放过鸭子、做过豆腐、划过船。1854年,太平军攻陷庐江,18岁的丁汝昌被抓了壮丁,被迫开始军旅生涯。
在太平军中,丁汝昌是个路人甲。1861年,被困安庆的太平军一部向围城的湘军投降,当时丁汝昌只是个守城小兵,稀里糊涂地被湘军收编。不久李鸿章组建淮军,正好把丁汝昌所在的湘军部队调为己用。在淮军中,丁汝昌总被调来调去,几年下来,却仍然只是统领百来号人的步兵小哨官。
太平天国未灭,捻军又起,淮军在“扫捻”道路上高歌猛进,丁汝昌也逐渐积累起军功,成为高级将领,引起了大老板李鸿章的注意。然而1870年,丁所在部队被调去陕西驻防,主将请假回家,把部下丢在了艰苦的大西北。7年后,41岁的丁汝昌终于借着中央召见的机会来到北京,他不想再回西北吃苦,于是借口伤病复发,拖延着不回部队。
这时候李鸿章帮了他的忙。李鸿章从1875年出任北洋大臣开始,就像养孩子一样,悉心组建海军。他琢磨过很多次,将来该把这“孩子”交给谁。当时国内已有专门培养海军官兵的船政学堂,还有留学“海归”的精英,但李鸿章对这些没经历过实战的学生党不放心。正好丁汝昌求他帮忙找出路,李鸿章一想,虽然丁汝昌出身陆军,但身经百战,又是自己淮军的人,信得过,于是就把他留在天津,安插在北洋海防部门。
1881年,李鸿章安排他远赴欧洲,迎回两艘向英国订购的战舰,既扬国威,又获封赏。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军,设“水师提督”统领全军,52岁的丁汝昌荣膺此任,终于迎来了军旅生涯的巅峰。
不过风光太短暂,6年后,中日之间爆发黄海海战,丁汝昌亲率北洋水师主力迎战,出师不利,他本人也负了伤。1895年初,丁汝昌与北洋水师残部被困于威海港,固守刘公岛待援。当时的山东巡抚带话给丁汝昌,告诉他再坚守20天,就能等到援军。然而,当丁汝昌顶住了日军的强攻和诱降,艰难地坚持到约定日期时,援军却没有到来。绝望的丁汝昌下令炸掉舰船,自己服毒而死,享年59岁。这位陆军出身的海军司令,虽然算是兢兢业业,尽力而为,但一来有不熟悉海战的致命缺点,二来太过服从清政府的混乱调度,结果他和他所指挥的北洋水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船 学堂与水师军官
福建福州的马尾港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在船政大臣沈葆祯主持下, 年在福州设立“求是堂艺局”,是为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年学校迁至马尾,改名“船政学堂”。它的第一届学生中有多人担任北洋水师中的要职,并于甲午一战殉国。现在,马尾建有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下图为其中展览的当年船政学堂所用的航海仪器。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