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9期

标签: 诗词演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今江苏南京(古建康)秋日景观

龙吟水起君王笛

素来爱好音韵的唐玄宗,大宴群臣也自然少不得丝竹声声相伴。酒过三巡,兴致到处,唐玄宗亲自握起竹笛,演绎了一首前几日新作的笛曲。群臣但闻得笛声时而悠然飘逸,如天边流云,时而昂扬激越,似蛟龙搏浪,继而回归平缓沉稳,如雨过风和,波澜不惊。一曲终了,群臣仍沉浸于余韵之中,待稍作回味,方才爆出赞美之辞,于是宾主尽欢,龙颜大悦。

乐工请唐玄宗为这新曲赐名,玄宗以此曲隐隐有龙吟之声,又合风生水起之意,故而命名为《龙吟曲》。因着诗仙李白有幸列席其间,留得《宫中行乐词》一首,后人方可窥得宴乐盛况之一斑:“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诗中所言的笛曲即是《龙吟曲》,亦是词牌“水龙吟”的前身。

相传《龙吟曲》原本脱胎于南北朝时北齐的古琴曲,唐玄宗之后,文人多依此韵律调式填词唱和,起初所作,常与波涛、江河、云雨相关,以依“龙行带雨”之意,亦被称作“水龙吟”。至北宋时,此调非但演绎出诸多版本,所作内容也颇广泛。虽不乏佳作,但个中翘楚当属苏东坡与友人应答的《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此词写春日杨花(即柳絮),描摹精妙,意境悠长,非但被后世尊为写杨花的第一名作,连“水龙吟”词牌,也将此作定为了正格。

堆积于路边的柳絮

千里江山英雄泪

当初孤身突围、擒敌平叛的辛弃疾,虽回归南宋,但因抗金之志与宋廷一味偏安的主张相左,最终只落得做些地方上的小官而已。秋雨暂歇,远山明润,江水汤汤,辛弃疾登上建康(今江苏南京)的赏心亭,遥看千里江山如画,独自哀叹故国飘零,乃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