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生命
动物标本的前世今生
标签: 动物世界


从收藏品到科研材料
所谓动物标本,就是把动物遗体经过各种处理,将其皮毛、骨架或身体器官长久保存,作为收藏、展示或研究用的样品。这方面的制作技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古埃及人不光将死人制成木乃伊,还把他们崇拜的公牛、猫、狒狒和鹰隼等动物的尸体,也掏空内脏并进行防腐处理,保存在石棺或陶罐里。
但出现真正的动物标本,还要归功于欧洲大航海时代的“收藏热”。公元15、16世纪,走出中世纪的欧洲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出现了一批喜好收藏的新贵。他们不光收集艺术品,还饲养各种珍禽异兽来炫耀,越是来自海外、闻所未闻的动物越受欢迎。不过由于旅途艰险和缺乏技术手段,远赴海外的冒险家、传教士很难把他们发现的珍奇动物活着带回,通常只能保留其毛皮、骨骼或干尸,卖给这些收藏家。
也是在这个时期,一些对大自然充满好奇的欧洲学者,开始探究这些毛皮骨骼的主人活着时到底长什么样,生活习性如何。这些毛皮骨骼,便成了他们研究动物时的资料、具有科研价值的“标本”。
当然在这种条件下,手头只有标本的学者,恐怕一辈子都想不到这些动物的真正模样,有时还会被标本忽悠。新几内亚的一种极乐鸟,由于标本在运输时常被砍去双脚,结果学者们真以为这种鸟天生不长脚,一辈子在天上吃空气,并将其命名为“无足极乐鸟”;甚至还有骗子把猴子皮和鱼尾巴缝在一起,做成“人鱼标本”,结果也有学者上当……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