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
小球滚出字百篇

流油靠走珠
在20世纪以前,西方人一直都是用钢笔或铅笔来书写。直到1936年,匈牙利的记者比洛在印刷厂校对报样时,由于纸张粗薄,钢笔笔迹经常“晕散”,搞得字迹模糊。这让他想到,如果用印刷油墨书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油墨黏性太大,灌入钢笔不下水,蘸着写又一次写不了两三个字,于是,他开始每天钻研该如何才能用油墨顺畅书写。
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制造出一种可以用油墨书写的笔。由于油墨黏稠,不能像钢笔那样抽吸灌墨,所以比洛干脆就把笔芯设计成一次性的。笔芯的顶端与中空的笔头相连,笔头顶端卡着一个小铁珠,笔芯与铁珠接缝处的内壁两边,还各开出一道沟槽。书写时,随着铁珠在纸面上滚动,油墨就从沟槽流出,被轧印在纸上——铁珠是这个笔的核心部位,所以得名“ballpen”。


圆珠笔的核心部位就是它的“珠”,也是笔芯里最昂贵的零件,如今通常由坚硬耐磨碳化钨制造。而笔头其他部分往往是用廉价的“镍白铜”合金制造,耐磨性较差。所以书写时,要尽量保持仅圆珠与纸面接触,而笔口不接触,才能让笔芯的使用寿命最大化。通常,笔与纸的夹角为55°至70°最理想,而且纸张还不能太厚,否则写起来纸面下陷,仍会磨到笔口。
阶梯芯,多开槽
可惜圆珠笔问世后,市场反响却很差,因为它在书写时,流出的油墨经常不均匀,导致笔迹粗细不一,油墨多的地方不易变干,容易被蹭花。但比洛并未因此而灰心,一直在努力改进它。
1938年,匈牙利遭遇纳粹德国入侵,比洛只好逃到南美洲的阿根廷,继续他的研究改进,终于在1940年完成了圆珠笔的升级—为了控制油墨的流出量,他改造了笔芯形状,让靠近笔头的地方呈阶梯状缩减。同时,他还将笔头内的沟槽,由原来的2处变成5处,避免了油墨因出口太过集中,导致流出不均匀,直到现在,圆珠笔芯仍采用这种构造。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