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草原
草原的极限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7期 作者: 舒泥 

标签: 自然探奇   自然地理   

沙地、沙漠、荒漠草原,不了解牧区的人往往无法准确区分它们,甚至觉得它们都是荒芜贫瘠的地方。不过在牧民眼中,它们都能成为牧场。荒漠草原,是草原的极限状态,这里为数不多的“牧草”是丛生的灌木和耐旱草本植物,但牧民们依然能善用环境,养活牲畜,与自然和谐相处。
狼山是阴山山脉最西边的一段,狼山脚下便是乌拉特的荒漠草原。

荒漠也富饶

“风吹过青草连绵,莫尼山耸立在眼前,巍峨身躯高入云端,守护着我们的平安。乌日图河水甘甜,静静地涌出山涧,灌溉了我们的家园,沉默地流淌,从未改变。”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的民歌《莫尼山》。听了这样一首歌,自然会将莫尼山想象为一个丰饶美丽的地方——就算不是“杭盖”,也是典型草原。然而实际上,莫尼山在阴山西段,一年之中,仅仅在夏季才有短暂的绿色,春秋冬三季里,根本分不出哪儿是草、哪儿是土。但就算这样,当地人仍然热爱和歌颂着它。

阴山山脉自东向西绵延,从湿润区逐渐进入干旱区,它的最西段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名为“狼山”。狼山南麓地近黄河,有水灌溉,眼下大部分开发成农田;而北麓的旱地上,还保存着牧区,被牧民们称为“乌拉特草原”。

地理学上,莫尼山所在的乌拉特地区,属于荒漠草原——这是草原中最干旱的类型,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带上,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乌拉特草原的草本植物很少,但也能放牧。牧民阿拉文斤就在这样的地方,养活了蒙古人“五畜”的全部品种:马、牛、绵羊、山羊、骆驼。

蒙古民族对家园爱恋之深,外人往往难以理解。在他们的眼里,水草丰美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固然是好地方,但大半是荒漠的阿拉善、巴彦淖尔,照样能养活牧人和家畜,也是富饶辽阔的土地。

荒漠草原的“牧草”

所谓的荒漠草原,基本由旱生小禾草组成,混有大量小灌木。乌拉特草原的植被,就以灌木、半灌木为主。这样的地方只在夏天才会呈现出“草原”的风姿:裸露的沙土被绿色灌木覆盖,远看也是绿油油一片。

荒漠草原的植被类型,跟沙漠地区比较接近,常见的有沙冬青、骆驼刺、白刺、梭梭,都是根深叶小、耐得住干旱的小灌木。草本植物也不是没有:一些菊科、蓼科、禾本科的耐旱种类。在内蒙古中部水分条件稍好的荒漠草原上,则会成片生长各种葱类。夏天,开花的沙葱能让荒漠草原面貌一新,看起来全然没有“荒漠”的氛围。

虽然植被不多,但能在水分不足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大都是耐旱耐碱的种类,其中许多都能成为牲畜的美味佳肴。荒漠草原上的骆驼,个头比东部典型草原的骆驼小,外人看了往往觉得是条件艰苦所致。但牧民却会告诉你,旱生植物的营养物质含量更高,以此为食的骆驼,虽然个子小,但身体更结实。有些年份水草不足时,牧民把骆驼赶到典型草原去放牧,骆驼还不适应,就像原先吃干饭,现在却只能每天喝稀粥一样,身体会变差。

沙葱形成的花海
骆驼刺
白刺

从游牧到“游草”

乌拉特草原离黄河不远,处在干湿交汇处,所以既能养活马、牛和绵羊,也能养活耐旱的骆驼和山羊。但荒漠草原的条件,比起杭盖和典型草原,仍算比较艰苦。在游牧时代,每逢旱年,乌拉特草原的大部分牧民都要迁徙到别处去。阿拉文斤年轻时,也到锡林郭勒草原东边的乌珠穆沁游牧过。

荒漠草原的夏季面貌。

游牧并不是随便走,因为每块土地都有主人。想去乌珠穆沁度过旱季,除了要征得那边牧民的同意,还得问过这一路所经各地的人。当初,阿拉文斤他们要路过苏尼特地区,如果抄近路,就是从冬牧场过。当时是夏季,冬牧场正闲置养草,若是让大群牲畜从这里走过去,苏尼特可就没有牧草过冬了。因此他们应苏尼特牧民的要求,绕道更遥远的夏牧场,花了一个多月,才到达目的地。

在乌珠穆沁度过冬天之后,乌拉特牧民返回家园。这次他们不想绕道,于是先把帐篷扎在途中,假装停下休息,然后连夜赶着牲畜穿过苏尼特的冬牧场,迅速跑回了家。好在那时是春天,冬牧场刚刚发挥完作用,还有一夏天可以恢复,因此苏尼特的人们也没计较。

现在有了汽车,可以拉着牧草在草原上四处跑,“游牧”渐渐变成了“游草”。其实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没了游牧,荒漠草原的干旱牧场得不到休息,会更容易退化。但随着人们的私心越来越重,大规模的迁徙组织困难,路过的地方也协调不了,传统游牧已经很难了。阿拉文斤也屯了很多牧草,以供牲畜过冬,等待草原返青。这其实也不比游牧轻松,因为一入冬,所有的牲畜都需要他们一家人来回搬草去喂。

乌拉特草原靠近黄河,能养牛马,而大部分的荒漠草原地区,家畜还是以耐旱的骆驼和山羊为主。
汽车虽为运输草料带来了便利,但不再游牧,却让牧场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时间,长此以往会更容易退化。

“分久必合”的牧场

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南部,也有很多荒漠草原。这里干旱少雨,植被覆盖率比巴彦淖尔更低,然而却又比再往西的沙漠地带要高些。除了能养骆驼,也还有牛和马的生存空间,这就让沙漠地区的牧民非常羡慕,一定要把这里叫做“草原”。

荒漠草原的水草状况变化很大,每个季度、每个地方的降水情况都不稳定,所以哪里的牧场好,每年都不一定。而骆驼实际需要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大,就算有两万亩草场,也不够它们跑,包产到户以后用围栏划分草场,反而不利于骆驼的活动。因此,现在阿拉善有些牧民又开始运营合作社,相互协调牧场的使用。

能用极少的自然资源养活那么多牲畜,正是由于牧民对土地极低的索取。通过游牧,使土地得到休息,资源尽可能保存下来,由此,荒漠也可以富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阿拉善保留着原始淳朴的风貌,灾荒年代里,曾为无数甘肃、宁夏的逃荒人提供容身之所。

其实阿拉善的荒漠草原也有自然灾害,旱灾自不必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虽然年降水量少,但每到夏天还得担心闹水灾。因为附近的贺兰山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壤存不住水,遇到夏天突降的大雨,很容易形成洪水。

责任编辑 / 林语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