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酿蜜的小秘密
标签: 地球村公民

什么蜂才会采蜜
一提起“蜂”,我们恐怕马上就会想到蜜蜂。其实在昆虫当中,蜂类是个非常庞大的家族,泛指除蚂蚁之外的所有“膜翅目”成员,生活方式极为多样。目前人类已知的蜂类有110多个科,约10万种,其中超过一半是从不筑巢、只在其他虫子身上产卵的寄生蜂,此外还有吃植物枝叶的叶蜂类、捕食其他昆虫的泥蜂类和胡蜂类(俗称马蜂、黄蜂)等。
真正具有“采蜜”这项技能的蜂类,只有“蜜蜂科”一个科。不过它们的种类倒是很多,大约2.5~3万种,占已知蜂类物种的四分之一左右,分布于除南极洲之外的各个大洲。各种蜜蜂无论幼虫还是成虫都是素食者,专吃甜美的花粉、花蜜,在采蜜的同时顺便也充当了给植物授粉的“花粉快递员”,与这些植物共同演化。
在所有蜂类当中,蜜蜂是最依赖群居的,只有依靠一个蜂后产下的众多儿女——工蜂们团结协作,才能生存。这是因为比起吃虫子、啃树叶,从花粉花蜜中获得能量十分艰苦。


花蜜如何变蜂蜜
蜜蜂“采蜜”,是从花蕊根部吸取花蜜或其他分泌物,吸到它们体内专门的“蜜胃”中。蜜蜂体内分泌的酶,大约半小时就能把花蜜中的蔗糖发酵,转变为易吸收的葡萄糖、果糖。以意大利蜜蜂为例,平均每只工蜂的蜜胃能储存约40毫克花蜜。这个量大约相当于一滴水,却是它体重的一半,而且为此往往要采上千朵花。采蜜时节,一只工蜂每天要飞行数十公里,高强度劳作让它们的寿命只有20~40天。
回到蜂巢后,工蜂把经过发酵的蜜吐进“储藏间”,开始脱水工序。蜂巢内部长期保持35℃左右的高温,巢内的工蜂还会用翅膀扇风,促使花蜜内的水分蒸发,含水量从60%~80%减至20%以下。再把这些浓缩后的蜂蜜用蜂蜡密封,就可以长期保存了。如果附近花蜜不够,蜜蜂还会采些“甘露”、“蜜露”充当加工原料。甘露是一些植物表皮分泌的含糖汁液,至于蜜露,就是蚜虫、粉虱等昆虫的便便啦!
除了花蜜,蜜蜂还需要采集花粉。采花粉倒不是为了酿蜜,而是专门储存起来,作为蜂群的另一类主食,用以补充蛋白质。采集花粉时,蜜蜂在花朵内爬来爬去,花粉粒就会沾在它们体表茂密的短毛上。蜜蜂还有一对膨大的后足,上面长着许多刚毛,形成整理花粉的“花粉梳”和存放花粉的“花粉篮”。在蜂巢里,采到的花粉会和花蜜、唾液混合成较大的花粉团储存起来,也就是近年开始在市场流行的“蜂花粉”。
有趣的是,有些种类的蜜蜂采蜜却不产蜜,比如熊蜂。熊蜂的酿蜜技术比较“熊”,不擅长将花蜜浓缩脱水,弄出的蜂蜜稀薄寡淡,保质期也短,隔几天就没法吃了。为此它们只好以勤补拙,每天清晨其他蜜蜂飞出蜂巢之前,熊蜂就已经开始四处访花……由于这点,它们也被人类驯养来“打工”给作物授粉。干这个它们比其他蜜蜂更擅长,采的那点蜜还都能自己留着。


甜美不由蜂独享
蜜蜂酿蜜原本是为了蜂群生存,尤其在冬季无法采蜜的温带地区,充足的蜂蜜储备,是蜂群熬到来春的关键。但它们为本族量身定制的口粮,对人类同样适用。
蜂蜜的主要成分是糖和水,相当于高浓度的糖浆,此外还含有少量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对人类来说,蜂蜜不仅热量高,糖分还是葡萄糖、果糖这两种单糖,很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用甘蔗榨糖主要限于亚洲南部,而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的人们要想吃口甜的,蜂蜜是最好用的甜味剂。
市场上卖的蜂蜜,大都出自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等人工驯养的“家蜂”。养蜂人一般会放它们到特定的蜜源植物附近采蜜,于是就有了槐花蜜、桂花蜜、紫云英蜜、椴树蜜、荔枝蜜等不同风味。由于这些蜜蜂已经过驯化改良,性情比较温顺,产蜜量也超出蜂群生存所需,被人类剥削一些“剩余价值”并不碍事。但要抢野生蜜蜂的蜜,就没这么容易了。


保卫蜂巢的战争
不仅是人类,自然界中垂涎蜂蜜的动物也不少。大到黑熊、黑猩猩,小到一些鸟类和大黄蜂等,碰到蜂巢都会食欲大开,准备入侵。在保卫家园时,蜜蜂采取了最惨烈的方式。
几乎所有种类的蜜蜂,工蜂在腹部尾端都有一根螫针。这根螫针其实是发育不完全的产卵器,带有倒钩,与体内的毒腺相连。蜂巢遭到入侵时,巢外的工蜂就会释放信息素发出警告,巢内的工蜂们闻讯便会纷纷出击,用螫针猛刺对方,使其疼痛难忍,知难而退。但由于刺上有倒钩,它们无法把螫针拔出来,只能把它连同一部分内脏留在对方体内,随后工蜂也慢慢死去。
为什么蜜蜂要采取这种“自杀式攻击”呢?其实,对一个拥有上万只工蜂的蜂群来说,损失几十只不能生育后代、只能充当短命廉价劳动力的工蜂无足轻重,每天都会有一批新出蛹的工蜂上岗入职。如果工蜂可以反复使用螫针,反而会因补充毒液而大量消耗存粮,甚至可能从被螫者身上感染病菌病毒,给蜂群带来灾难。相比之下,蜂群较小、又时常用螫针捕食的胡蜂,螫针一般都能反复使用。
顺带一提的是,野生蜜蜂不仅性情较家蜂凶猛,对路边的各种野花也是不采白不采,其中难保不包括一些花蜜成分能使人中毒、过敏的“毒花”。对吃喝无忧的现代人来说,为了尝鲜猎奇而吃野蜂蜜,恐怕是“损蜂不利己”……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