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的自然名片


巴西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热带雨林覆盖的亚马孙平原占据了北部将近一半的国土。巴西中部为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带,高原上旱季雨季分明,是巴西重要的农业产区。南部则为地形起伏的低山丘陵,矿藏丰富,工业比较发达,绝大多数人口居住东南沿海地带。



亚马孙雨林 最丰富的蛮荒之地
亚马孙河是世界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它是巴西的骄傲,因为真正的“亚马孙河”是从巴西开始的—在巴西北部重镇马瑙斯附近,内格罗河(黑河)与布兰卡河(白河)相遇,汇成一条超级大河,从这里才开始叫“亚马孙河”,直到汇入大西洋,都在巴西境内流淌。
巴西的国土面积,有将近一半都在亚马孙河的冲积平原上。平原被浓密的原始丛林覆盖,很多地区依然是未经人类踏足的处女地,以丰富多样的野生动植物着称于世。亚马孙雨林在巴西境内有非常神奇的“洪泛森林生态系统”:雨季时,河水水位大幅度上涨,最高能上涨20米,河水漫入两岸森林数百到上千米,形成了奇特的“水浸森林”。在这里,你可以在树顶上划船,在密林深处看“海豚”(亚马孙河豚)。


伊瓜苏瀑布
魔鬼的咽喉
伊瓜苏瀑布位于巴西西南角,与阿根廷交界处的伊瓜苏河上。伊瓜苏河在此处遇到断崖,被河心岩岛和茂密的树木分隔成270多个瀑布,这些瀑布沿着山崖绵延4公里,成为世界规模最大、最壮观的瀑布群。
在当地原着民的语言里,“伊瓜苏”就是“大水”的意思。伊瓜苏瀑布的水位落差在60~82米,丰沛的河水从悬崖上轰然跌落,水量最大时可达6000多立方米/秒,1秒钟落下的水可以填满三四个奥运会标准的50米游泳池。
瀑布群中最壮观、也是水势最大的一处,被称为“魔鬼的咽喉”—有人说,这是因为水声巨大,在几公里外都能听到,让人联想到魔鬼的嘶吼声。然而身处瀑布面前,你却很难看清它的真面目,因为水势太猛,水雾弥漫遮天蔽日。只有坐飞机从天空俯瞰,才能一览“魔鬼的咽喉”全景,也能看到瀑布激起的水雾,甚至能飘到上百米的空中。




潘塔纳尔湿地 狂野大沼泽地
潘塔纳尔湿地位于巴西西部与巴拉圭、玻利维亚交界处,是世界最大的沼泽湿地,面积大约24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在巴西境内。
发源于巴西高原的巴拉圭河向南流到此处,就进入一个巨大的“簸箕”,三面都是高地,中间是在平坦的潘塔纳尔大平原,河水就淤积起来,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湿地。
潘塔纳尔地区一年分为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雨季河水暴涨,在平地漫溢出不计其数的湖泊、池塘,让这里60%以上的土地被水覆盖,成为一片水乡泽国。露出的地面上,长满了苍翠草木,野生动物隐身其间。而到了旱季,大水退去,湖泊缩小,水塘干涸,水面缩小到20%。此时湖塘变成草原,树木也被烈日炙烤得垂头丧气,大量水栖动物死亡,鸟兽们苦苦挣扎,等待雨季到来。
这是一个自然的循环,每年都在上演。潘塔纳尔湿地也是地球上动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生物种类不逊于亚马孙雨林。然而在景观上,这里的草木没有亚马孙雨林那么高大茂密,而且总体上草多树少,更适合观察野生动物:趴满河岸的凯门鳄、四处闲逛的水豚和铺天盖地的飞鸟,是这里最常见的景象。






大西洋岛屿 南大西洋的水族馆
巴西东临大西洋,海岸线上有无数的美丽的小岛。东北部的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罗卡斯岛,连同周围共21个岛屿,合称“巴西大西洋岛屿”,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从自然风光到生态环境,都是南大西洋热带海岛的活标本。
这些列入自然遗产的岛屿,都是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岛上悬崖陡峭,巨岩兀立,森林葱郁,风景绝佳。费尔南多·迪诺罗尼亚岛以金色沙滩和水下生物着称,岛岸海中的15种珊瑚和230多种鱼,都是南大西洋典型物种,这片水域也被誉为“天然水族馆”。
离它不远的罗卡斯岛更是着名的潜水圣地,环礁、沙滩构成独特的“潮汐沼泽”。涨潮时浅滩与大海相连,退潮时则被隔离为咸水沼泽湖,湖中汇集了大量礁岩鱼类,自成一片热闹小天地。
伦索伊斯海岸沙丘 沙与水的抽象画
巴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沙漠,但海边有一处非常奇特的沙丘地带—伦索伊斯海岸沙丘。它位于巴西北部沿海,临近赤道,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也是巴西最大的沙丘地带。
虽然是大片沙地,然而这里并不干旱。每年1~6月是当地雨季,大量雨水囤积起来,在沙丘之间形成淡水湖泊。阳光下,湖水倒映着蓝天,形成沙丘与湖塘交织连缀的奇景。从高处俯瞰,白色的沙丘绵延起伏,数以千计的湖泊点缀其中,水量多时还连绵成碧蓝丝带,沙丘与湖水间隔而存,犹如一幅抽象画。
伦索伊斯沙地里有一条河穿过,因为流经森林区域,河水中因含有大量腐殖质而呈现出黑褐色。这样的河水流过白色沙丘,留下大理石般的纹理,另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