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
一场大饥荒,改变俩国家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5期 作者: 冉浩 

标签: 文化文明   博物新闻眼   

每年3月17日,美国许多地方都会举行“圣帕特里克节”,数百万人走上街头参加节庆游行。圣帕特里克是爱尔兰的守护神,为啥在美国人气这么高?原来在19世纪,曾有数百万爱尔兰人移民美国—而当年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是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农作物:土豆。

欧洲穷岛遇“伯乐”

土豆又称马铃薯、洋芋,是当今全球第四号粮食作物。与位居前三的小麦、玉米和水稻相比,土豆提供的热量和蛋白质较少,单位面积产量却是它们的好几倍。三种谷物给人吃的是果实、种子,而土豆的食用部分是块茎,能在地下持续生长,还擅长抵抗低温及雨雪。

土豆原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引入欧洲。可此后足足两百多年,没几个欧洲农民愿意种土豆。因为这东西《圣经》没记载,由“野蛮的”印第安人培育,块茎生长在黑暗的地下,还属于有毒植物辈出的茄科……怎么看都是“邪恶作物”!倒是土豆的淡紫色小花,一度在贵族们的花园里受宠。

只有在欧洲的边缘角落,土豆才遇到了“伯乐”—爱尔兰。与英国隔海相望、处于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岛,气候凉爽湿润,就是土壤贫瘠,庄稼总长不好。加之当时全岛大半土地被英国地主占据,而大部分爱尔兰百姓—古老民族“凯尔特人”的后裔,几乎无力糊口。民以食为天,穷困已久的爱尔兰农民没那么多顾忌,很快开始大种土豆。

在土豆疫病引起的“大饥荒”中,爱尔兰许多村庄因为人们纷纷死去、逃亡而被废弃,有些至今仍无人居住。

成也土豆,败也土豆

从17世纪起,土豆迅速成为爱尔兰的头号作物,很多穷人甚至一年到头光吃土豆。在岛内的贫瘠耕地上,土豆的单产是小麦、燕麦的6倍多,男人们有一小块地就够结婚养家了,多生孩子也不怕。于是爱尔兰人口持续猛增,1660年50万人,1760年150万人,到1841年达820万人!

责任编辑 / 董子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