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戏外西洋人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5期 作者: 赫连镜繇 

标签: 古史传说   文化文明   

多年来,国产影视总爱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说事儿,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在荧幕上走马灯般轮转。其实,清代宫廷中还有个群体十分活跃,但因为与主旋律“画风不搭”,往往被剧本无视—那就是带着家乡的文明精华来到中国、为国际交流作过巨大贡献的“清宫洋人”。徐日升、纪理安、郎世宁就是其中的三位艺术家。
徐日升弹奏键盘琴,纪理安吹制玻璃器,郎世宁正在描绘清漪园的设计布局。背景中惟妙惟肖的细犬图、雄伟的管风琴、精致的玻璃工艺品和天文仪器,代表着这三位西洋人为中国带来的文明精华。

徐日升:宫廷乐师,外交顾问

公元1676年的一天,22岁的康熙皇帝邀请几位臣子来切磋乐艺。康熙亲自演奏一曲,只见席间有位“老外”边听边哼,还拿出纸笔涂写。皇帝看着有趣,让他也来演奏。此人竟能“过耳不忘”,靠着听写的曲谱,用西洋乐器十分流畅地重现了那首曲子。这手绝活让康熙大感惊奇,当即决定为宫廷乐班引进外籍人才。

这位老外音乐家,是来自葡萄牙的传教士,本名托马斯·贝瑞拉,中文名叫徐日升,字寅公。他1645年出生在葡萄牙一个贵族家庭,18岁进入神学院,3年后远赴中国澳门(当时已是葡萄牙殖民地)继续学业。

徐日升的家乡:葡萄牙布拉加区
南堂位于北京宣武门附近,是北京城区内的第一座天主教堂,徐日升曾为其设计制造管风琴。南堂几经毁坏,现存建筑是1902年重建的。
16世纪后,葡萄牙一度垄断向东亚传教的权利。因此,1553年成为葡国殖民地的澳门,是来华传教士必经之地。徐日升也是在澳门继续学业,随后来到大陆的。今日的澳门特别行政区,仍有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

1669年,15岁的康熙铲除权臣鳌拜,终于亲自掌握了政权。少年天子喜爱西洋学问,延揽了不少洋人为己效力。徐日升就是由比利时人南怀仁举荐的。1676年那场“音乐会”,成了这对君臣“建交”的契机。之后,凡是有关音乐的事,康熙都会找徐日升参详,还请他给宫廷乐班讲西洋乐理。

徐日升擅长管风琴,不仅会弹奏,还会设计制作。他为北京首座天主教堂“南堂”造了一台巨大的管风琴,高达20多米,能演奏各种中西乐曲。这座琴完工后举行“公演”,引得万人空巷,连皇帝都亲临现场欣赏了十多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