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文章出自:博物 2014年第05期 作者: 曾笑菲 

标签: 诗词演义   

苏幕遮又名苏莫遮、鬓云松令。共六十二字,长短交错,节奏鲜明。唐朝时,西域传入中原的“浑脱舞”名苏幕遮,词牌名由此而来。该舞曲编入唐教坊曲,至宋朝时经改编另定新调。此词牌常用于咏景物,寄托情思。
今陕北城塞遗址,范仲淹经略边塞,于此一带作《苏幕遮》名作。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浦。
——[宋] 周邦彦《苏幕遮》

孙大娘浑脱舞

酒席宴前助兴的舞者端得非比寻常—只见那舞女收敛衣襟,步履沉稳,踩着西域胡人的乐曲节奏,手中精钢宝剑翻飞闪耀,化做了点点剑雨流光,满座嘉宾齐声喝彩。舞女名叫李十二娘,这改编自西域“浑脱舞”的“剑器浑脱”,实可谓世间绝艺。席间在列的杜甫猛然忆起童年旧事,问起那李十二娘的师承,答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遥记五十余年前,彼时的杜甫尚是顽童,曾有幸得见公孙大娘亲自舞这“剑器浑脱”,实可谓雄浑壮阔并柔美共存。公孙大娘名噪一时,甚至受唐玄宗追捧。相传书法名家张旭,因观公孙大娘之舞有所领悟,此后狂草写得浑然洒脱,更上一层境界。数十年后,又见公孙大娘传人的剑舞,杜甫颇多感慨而作长诗,其中有词句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那所谓的“浑脱舞”,相传本是西域民间祭典:人们在深冬里袒露身体,泼掷泥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此风俗传入中原,配了胡曲改作舞蹈,需头戴高帽,鼓舞跳跃,以水相泼。中原人称此舞为“苏幕遮”,又有苏莫遮、苏摩遮等名字—“苏幕遮”自波斯语音译而来,原意为面具,后指代高帽,因胡人起舞时多戴此帽,故而舞蹈也以此命名。唐人张说《苏摩遮》诗称:“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须。闻道皇恩遍宇宙,来将歌舞助欢娱。”

浑脱舞在唐朝时一度风靡中原,也演化出公孙大娘那样配以剑器的诸般改编。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此舞尤为盛行,从普通百姓到王公贵族,无论华夷,皆好此道。继而一些忧心忡忡的大臣开始上疏,以“移风易俗、有伤风化”为由多次奏请废止。终于,这充满异域情调的舞蹈遭了禁断,残留下的胡曲被编入教坊曲中,重定音律,改头换面,仅留下了“苏幕遮”这个名字而已。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