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
进化只为扫凡尘


鸡毛掸多选用公鸡的尾羽扎成
草木枝、鸡毛掸:划拉 掸土
打扫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已有的习惯,但篝火灰烬、食物碎屑等垃圾,用手捡显然“不科学”——当时人们多是折些草木枝条聚成捆,用它去“划拉”,这便是扫帚最初的雏形。
在中国,也有扫帚是由鸡毛掸演化而来的传说——夏朝时,酒的发明者杜康,偶见一只受伤的鸡在地上扭动爬行,尾部羽毛扫起很多尘土,遂激发他发明出鸡毛掸。可惜鸡毛太软,又不耐磨损,扫桌面浮尘还行,扫地则“一地鸡毛”,于是后人便用耐磨的竹枝代替鸡毛,制出了扫帚。
桦树枝扫帚:巫师的坐骑
用草木枝条粗犷捆扎的扫帚,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但那种有“头”有“把”的扫帚,则是源自公元6世纪不列颠群岛上的盎格鲁—萨克逊人。当时,他们将桦树嫩枝修剪后扎成捆,并在其中插上一根栗木长棍,再用亚麻绳牢牢扎紧,扫起地来方便把握,还不用弯腰,这也是他们的主要出口贸易品,在欧洲大陆风行了好几百年。
如今,这种扫帚虽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很多魔幻剧中仍能看到——作为巫师的飞行道具。巫师骑着扫帚飞的意象,源自盎格鲁—萨克逊人祭神时,要骑着成捆树枝跳舞的习俗,但也有传说是因为扫帚的形状,很像夜空中飞闪的彗星。无独有偶,在中国,彗星的得名就跟扫帚有关——甲骨文中,“扫”与“帚”二字的合体便是“彗”,所以彗星也被叫做“扫帚星”。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