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海棠
红颜依墙角 花开人断肠
标签: 草木庄园


纳兰性德叹家书
远在塞外的驿馆中,驿卒眼睁睁地看着那位接到家书的公子落下泪来,泪水之中饱含着思念之情。这位公子正是清朝着名诗人纳兰性德,家书的内容甚是简略,只草草几行,言家中一切安好,园圃之中的秋海棠花已经开放了。本是闲话家常,但秋海棠花却勾起了纳兰的心酸往事—那些花,是纳兰与结发妻子共同种下的,曾经装扮在玉人的鬓角,娇美可人,然而故人已逝,只剩纳兰独自一人身在异乡。怀念和思乡的情绪一并涌上来,和着残泪,纳兰吟出一首《临江仙》词作:“六月阑干三夜雨,倩谁护取娇慵。可怜寂寞粉墙东。已分裙衩绿,犹裹泪绡红。曾记鬓边斜落下,半床凉月惺忪。旧欢如在梦魂中。自然肠欲断,何必更秋风。”
在纳兰这一词作之中,借用到了一段有关于秋海棠的传说:相传出自宋代人之手的《采兰杂志》一书中写道,有位女子怀念远人,洒泪于北墙之下,泪水浇灌的土地上生出一种花草,花色如女子面庞,极尽娇媚之态,这花因思念而生,名为“断肠花”,也就是秋海棠了。
阴地不死 阳地难活
秋海棠并非海棠,只因秋季绽放,花如海棠花一般美艳,故而得名。又因此花在阴历八月开放最盛,恍若春花,所以也有“八月春”的别称。除了花色娇嫩秀美,秋海棠的叶片也别具特色:正面绿色,背面常带红色,古人将其叶背的红色乱纹,与传说相结合,称是女子伤心时流出的“相思血”。
明清两朝是秋海棠的风光年代,人们常将之栽种在屋后或院落的背阴处。因为秋海棠易于栽种,折断的茎直接插入土中,往往能够成活。大片栽种之后不用精心打理,也可在每年秋天照常开花。清人编纂的《广群芳谱》中称:“性好阴而恶日,一见日即瘁,喜净而恶粪。”这段记述,将秋海棠喜阴、遭阳光曝晒就会萎蔫的特性说得明明白白,栽种时也应以清水浇灌,不需要粪水或特别的肥料。只要在适宜的环境里,秋海棠生存能力很强,因而号称“鉴湖女侠”的革命志士秋瑾很是喜爱这种花,觉得自身的气质与秋海棠略同,还专门为之赋诗一首,既是咏花,又是言志:“栽值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平生不藉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