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
“被犯罪”的假蛋白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9期 作者: 曹文 

标签: 化学实验   

曾经轰动一时的“毒奶粉”事件,让人们记住了三聚氰胺,至今对它仍谈之色变。其实,这个被烙上“罪犯”印记的分子,一直以来都是踏踏实实为人们生活服务的。但是,由于一种有缺陷的蛋白质测定法,令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人们眼中的祸害。

 主持人:欢迎大家在这一时刻,准时收看《警法目录》。

如今,网络语言十分盛行,很多从网络诞生的新词汇,已被收录进最新的《现代汉语词典》。“被”这个用来表示被动的介词,现在又有了新含义:被代表、被开心它的意思是,在无奈的情况下被迫接受或承受。

三聚氰胺树脂材质的餐具

今天,本栏目记者在分子共和国第一监狱采访的这位重案犯,就是一个“被犯罪”的分子—三聚氰胺。它究竟为何身陷囹圄,请跟随我们的记者一同去了解。

厨房台面的防火板材料中含三聚氰胺

为人造树脂而生无毒又防火

分子共和国第一监狱中,关押了许多重案犯:氰化钾、沙林毒气它们因毒害过很多人,而在此服刑。但其中,有一位制造了2007年美国大批宠物死亡,和2008年中国婴儿奶粉中毒事件的有机分子,却并不认罪,还数次提出上诉,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以下是本栏目记者对它的专访。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