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
酸涩青果 爱情信物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1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博物广知   

定情还是贿赂?

春秋时代,每到水果成熟的季节,卫国的适龄男女青年们就会聚集在树林之中,他们唱起悠扬的歌谣:“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歌词中除了投出木瓜,还投出去过木桃、木李。歌唱得尽兴时,他们便开始亲自实施歌词里所述的内容:女子满怀羞涩和期许,将成熟的水果扔向爱慕的男士,倘若恰好两情相悦,接到水果的男子便将玉质佩饰回赠给女子,于是两人便订下了爱情盟约。

观赏花卉“皱皮木瓜”。

这样的风俗可是令后世儒家的正人君子们大为头疼。主张以“礼”治国的儒生们,对于青年男女如此“嚣张”的相亲方式颇有微词。倘若百姓纷纷效仿,还谈什么进退礼仪呢?他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对策,并把儒家祖师孔子搬了出来。彼时上流社会也把应季的木瓜当作礼品互相馈赠,送礼嘛,总要将水果本身包装起来,这些外包装名叫“苞苴”。相传孔子在编纂标注这篇《诗经·卫风·木瓜》的时候,曾说过,我一读《木瓜》这首诗,就想起“苞苴”,继而想到收受贿赂。—儒生们因此解释,送个木瓜过去,就能得到美玉,这里头少不了腐败啦、权钱交易啦之类见不得人的勾当,有利益勾结,才能“永以为好”。于是乎一篇有关定情信物的诗歌,硬是被说成了官员行贿受贿的讽喻诗。

木瓜的果实(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彭鹏)

真木瓜 假木瓜

无论孔子怎么解释,人们反正是记住了一点:木瓜是个好东西。上至官员的礼品,下至百姓的定情信物,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木瓜。只不过,木瓜直接生吃,味道实在有些不堪:酸,还带有些许生涩。比较流行的吃法是将之制作成蜜饯,去掉酸涩味儿,增加甜度。大诗人李白路过湖南常德的“木瓜山”,见飞鸟还巢,独自在外的酸楚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写诗称:“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心中已足够难受了,又偏偏面对什么“木瓜山”,这不是酸上加酸吗?——木瓜的酸味,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如今人们心目中的“木瓜”并非古时的木瓜,而是彻头彻尾的外来货:外皮青黄,果肉橙红,滋味甜美,内含许多黑色球形种子。这是原产于热带美洲的“番木瓜”,和真正的木瓜没什么亲缘关系,只是外貌略有几分雷同罢了。由于番木瓜香甜可口,久而久之,终于得以鸠占鹊巢,成功窃取了“木瓜”这个名字。其实古代人也犯过类似错误,从唐宋到明清,甚至如今,都有人认为真正的木瓜指的是一种美丽的花卉——皱皮木瓜,或名“贴梗海棠”。这种花卉和木瓜本来就是近亲,如今也可当作名为“木瓜”的药材使用。《诗经》里头将木瓜家族的三种植物分别称为木瓜、木桃、木李,果实最大的自然应当冠以“瓜”名,所以果实略小的皱皮木瓜,所对应的应是先秦时所谓的“木桃”吧。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