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
随处放电的“劲量小子”
标签: 酷玩意儿

存电瓶
娱乐大众
冬天里天干物燥,睡前脱毛衣时,产生的“噼里啪啦”一顿爆响,是不是让你感觉自己都“火树银花”了?这股摩擦而生的静电,古巴比伦人就已经发现了,还试图把它储存起来—用一根铜棍在皮毛上摩擦后,封入陶罐中。
后来到了1746年,荷兰莱顿大学的马森·布罗克发现,这些好不容易搓出来的电,很容易消失在空气中,便发明了一种保存电的容器。他把一些摩擦带电的铁钉,放入贴满锡箔的玻璃瓶中封住,再把金属链的一头贴在锡箔上,另一头引出瓶外,这样电就能随用随取。这个瓶子被称作“莱顿瓶”,后来的储电零件电容,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造的。

不过“莱顿瓶”在当时,没人把它当电源使用,而是作为街头马戏的道具。其规模最大的一次表演,是法国人诺莱特让700个修道士手拉手围成一圈,打头的修道士拿住莱顿瓶,当末尾的修道士去抓链子时,700个修道士几乎同时被电击得跳了起来。
没有湿电池
哪来干电池
179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在解剖青蛙时,发现用两种不同金属质地的手术刀一起下刀会让蛙腿抽搐,突然灵感爆发,认为两种不同金属,能通过体液产生电流。为了证实自己的发现,他拿出一枚锡币和一枚银币,并排放在自己舌头上,然后用金属丝把它们连起来,霎时,感到嘴里满是酸味—现在,你若用舌头舔舔电池尾部,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这就是“来电”的感觉。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