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趣谈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6期 作者: 唐霖 

标签: 博物广知   博物高考题   

科举制,是我国最早的“全国统一考试”。也许是“范进中举”的故事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如今一提科举,就令人想起四平八稳、枯燥无味的八股文。但其实,在科举制度方兴未艾的唐朝时期,它可是神州士子趋之若鹜的才华盛宴,其中还发生过不少有趣的故事。

明朝纪律森严的科举考场

从隋朝开设“进士科”(公元605年),到清末正式“废科”(公元1905年),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个年头。江西这道文综题,考的就是关于科举制沿革、发展的知识。

隋朝以前,朝廷选公务员靠的是举荐,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核心都是“以官举士”,即由现任官员遴选、推荐人才。选项A说的就是这段时期的选官制度。如此一来,被推荐的人,多半来自官员们的交际圈—名门望族、世家子弟。而那些无家族背景的“民间高手”,却很少有机会踏上仕途。

隋文帝意识到了以官举士的狭隘,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唐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分科举士”,即分科目考试选拔人才。“科举”之名,正由此而来。因此,题中C项是正确的。

唐朝科举的分科很有趣,首先,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君王下诏不定期举办的称制科。常科又分五十多种,考生可自选科目报考,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地位最重要。这两科都要考“时务策”(即评议时政,类似今天公务员考试的申论),除此之外,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明经顾名思义,要熟读经史,考题包括贴经(默写填空)和墨义(翻译注释);进士则注重创作,考诗赋、文章。死记硬背容易,文学才能却不是人人都有,因此,当时盛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常科的其他科目,明法(法学)、明算(数学)、明字(书学)等等,都不太受重视,报考者不多。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