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
越过长城,草原宽广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6期 作者: 羊慢慢 

标签: 古史传说   博物广知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到大门口……”这首名为《走西口》的民歌,上百年来在山西、陕西和内蒙古广泛流传,前些日子,它也在《走西口》的电视剧里频频出镜。走西口的路虽然艰辛,却充满了机遇,大名鼎鼎的“乔家大院”,就是通过走西口发家修起来的。

在内蒙古草原上开垦出一块耕地,是许多农民走西口的主要营生。

“黑界地”

划开“口”内外

从清代到民国初年,在长城以内的山西、陕西、河北等地,有一大批和“乔家始祖”乔贵发一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迁徙到长城以外的草原荒漠地区谋生,这就是走西口。

“口”原本指明代长城上的关口。在明朝与蒙古通关互市后,这些军防关口变成汉蒙贸易的“通商口岸”。其中有两处最为重要,一是河北省的张家口,即东口;另一个则是山西省右玉县的杀虎口,又称西口。但在走西口的过程中,“西口”并不专指杀虎口:张家口以西,晋北、陕北与内蒙古交界的长城沿线上,各关口都可被称作“西口”。

明代中前期,被朱元璋赶回老家的北元政权与明朝长期敌对,长城各关口一直戒备森严。直到1571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隆庆和议”,双方开始通关互市,在长城关口交易各自的特产。与此同时,开始有少量内地汉人,私自越过长城到蒙古草原谋生。

清军入关后,将蒙古人视为“同盟军”,为了隔绝他们与汉人的联系,清朝对蒙古进行封禁,禁止汉人私自越关,还沿长城北侧划了一条南北宽五十里、东西长两千多里的禁地,将蒙汉居民隔离开。禁地内不准耕种放牧,每年还都要烧荒,因此这里的土壤富含腐殖质而呈现黑色,被称为“黑界地”。

责任编辑 / 杨练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