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肤品
用“油”锁住水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3期

标签: 生活百科   博物广知   

干燥的季节里,人们大都习惯使用润肤品,要不然被风一吹,裸露在外面的皮肤就容易变皴开裂。从古至今,制造润肤品的原料,从动植物油脂到石油提取物,再回到动植物油脂,看似好像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其实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天然油脂:搽的真是油!

春季天干物燥,要小心的不只火烛,还有皮肤——因为这个时节,水分蒸发很强烈,皮肤容易因大量失水而变得干燥、粗糙,甚至皴裂。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学会用动物油脂直接涂抹在皮肤上,保持皮肤的水分。

在古埃及,干燥的沙漠气候,令无论穷人或富人,都有一套保湿润肤的法宝。普通百姓沿袭了原始人的润肤方式:擦拭整块的牛油;而富人和王公贵族,则是涂抹橄榄油或蓖麻油,并在油中混入各种香料。

中国至少在晋代也出现了润肤品,称之为“面药”。北魏时期,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中记载:面药是用牛骨髓、牛油配以温酒混合而成的膏状物。每到寒冬腊月,大臣都会争相向皇帝进贡自家制造的面药,以讨皇帝欢心。

凡士林:黑石油,无色膏

动植物油脂制造的润肤品盛行了上千年,直到一种新能源——石油的出现,润肤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