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
清幽死鬼魂 蒜瓣止泪流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7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百合又名蒜脑薯、白百合,多年生草本,高0.7~2米,原产于华北、华中等地,生于山坡、草丛、岩壁上。百合具鳞茎,叶片狭长,在茎上散生,花白色,喇叭形,有香气。百合鳞茎富含淀粉,可以食用,也可入药,具清热、润肺、安神之效。

吴承恩灵异事件

吴承恩在潜心创作《西游记》的岁月里,看了太多野史、神话、志怪小说,满脑袋都是神鬼妖魔,不知不觉间,自己身边也开始出现灵异事件。一个盛夏的傍晚,吴承恩多喝了几杯酒,醉卧在床,不省人世,直到子夜已过,他才悠悠转醒,只觉得身边有袅袅清香弥散。那香气如同清澈的甘泉,不但解了酒醉之苦,连夏夜的暑热也化于无形。环顾房间,只见一枝洁白的百合花,端端正正地摆放在枕边。这花从何而来呢?吴承恩百思不解,于是赋小词一首,来记录与百合仙子的邂逅—“昨夜懵腾入醉乡,觉来微月射藤床,小斋怪底忽闻香。阵阵鼻端来旖旎,森森心地也清凉。一枝元在枕屏旁。”

百合化作仙子造访人间,可不是吴承恩的原创,唐人所着的志怪小说《集异记》中,就写过一个深夜刻苦读书的秀才遇到百合妹妹的故事,白衣女子临别赠之以白玉环,待到天明,窗边却多了一株百合花。“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也有过类似的遭遇:梦遇百合花变化而来的清秀女子,交谈之间忘却了尘世烦忧,醒来怅然失落,于是写下了“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午枕梦初回,远柳蝉声杳”的诗句。

鳞茎如蒜 难解乡愁

李时珍称,百合的名字源于“百合之根,以众瓣合成也”。百合在地下的鳞茎由许多瓣构成,因为形态似蒜,所以民间又称之为“蒜脑薯”。古人认为,百合是种“四通八达”的植物:它的根在地下,向四面生长,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它的叶子在茎上散生,没有特定方向,枝头的花也纷纷垂向四方。

由于百合的鳞茎自古被当作食物,《本草纲目》甚至把它归在“菜部”条目下。但作为药材,百合除了主流的清热安神功效,古时医家认为它还有一大作用:治疗涕泣不止。相传唐朝诗人王维还写过一首诗,自称流落他乡,饥肠辘辘,在村子里找了个遍,才终于寻到几坨百合,那味道真是比肉还鲜美。诗歌的末尾则说,“果堪止泪无,欲纵望乡目”,在异乡就会想家,百合不是止泪良药吗,为什么我的思乡泪还是哗啦哗啦地流呢?这首诗一直被当成王维的作品,往往提到百合止泪,就会被引用。直到清朝,才有人站出来纠正说,王维的集子里从来没有这一首,其实这是北宋丞相王安石所写。王安石要是知道自己的稿费统统给了王维,想必也会泪流不止了。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