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漂洋过海,落地生根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7期 作者: 羊慢慢 

标签: 古史传说   

去年9月,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来到福建漳州的一个小村庄拜谒祖先。早在20多年前,这座名为“鸿渐村”的小村庄,就曾迎来菲律宾首位女总统,也就是阿基诺三世的母亲—阿基诺夫人。1988年,阿基诺夫人访华时来到鸿渐村祭拜宗庙,并亲手种下一棵南洋杉。为何菲律宾两任总统,都对这个闽南小村青睐有加?这就要从下南洋说起。

福建湄州的妈祖庙

海道“通夷”两千年

下南洋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为清代以来三次最着名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南洋”是晚清以来对东南亚地区的称呼。当时,人们习惯以中国为中心,按照方位将与中国有交往的外部世界,笼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洋”。东洋指代日本,西洋指代欧美,北洋是指渤海、黄海和朝鲜半岛周边,南洋则指今东南亚的马来群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广义的南洋还包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与闯关东和走西口相比,下南洋成为热潮的时间较晚,但历史上开始出现却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西汉时,一条由南海通往东南亚和南亚的“通夷海道”已经出现,除了使节来往,民间商人也通过这条航道进行海外贸易。商船在海外时常因事故而滞留,不少船员就在当地定居下来,成为南洋最早的华人居民。

还有一些人,因国内动乱而逃亡到南洋。唐末黄巢起义军攻打广州时,就有很多人迁徙到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避难。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隔绝郑成功的海外反清势力与内地联系,朝廷多次颁行“迁界令”,将沿海居民全部内迁数十里地,一批不愿内迁且流离失所的人便下了南洋。此外,下南洋的,还有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如明清易代时,一批明朝遗臣中的“反清志士”大规模逃往东南亚,并以“明乡人”自居。

从“猪仔”到总统

鸦片战争后,下南洋进入一个新阶段。清朝中晚期,国内人口就迅猛增长,人多地少矛盾尖锐。国门被战争打开后,西洋商品大量流入广东等地,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失业者越来越多。此时,东南亚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为加速开发殖民地,殖民者将目光瞄准了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承认华工出国合法,从而迎来了下南洋的新高潮。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