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巾
“毛糙”才能更吸水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7期

标签: 生活百科   

毛巾跟人真算得上早晚都要亲热相见,擦干脸上、身上的水,人们十有八九用的都是毛巾。它从手帕演化而来,为了能多吸水而变得软乎乎、毛茸茸。


手帕、手巾:擦汗抹泪

每次洗完澡,除非找不到毛巾,估计没人会自然晾干,洗完脸也是—都需要用毛巾擦干。跟手帕、布巾相比,毛巾柔软又吸水,用起来很舒适。虽然被叫做毛巾,但它并非用毛制成,而且从来都不是,名字里的“毛”是指它的质感—毛乎乎。

丝手帕

毛巾的前身是手帕,古埃及人使用得最早,他们用蒲草编织成手帕,用来擦汗和遮太阳。而古希腊人则是用亚麻布做手帕,出门时系在腰间。中国至少在秦汉时期也有了手帕,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里唱道:“阿女默无声,手帕掩口啼”,女主角擦眼泪用的就是手帕。

虽然手帕直到现在人们都在用,但它较小,主要用途是擦脸上的汗和泪,对于经常出大汗的体力劳动者来说,就有点不“实惠”了。于是,在中国秦汉时期,出现了一种用布缝制的长手帕,它不光能擦身上的汗,在挑担、推车时还能当作垫布,减少扁担或车袢对肌肤的摩擦,人们称之为“手巾”,这也成了后人对毛巾的另一种称谓。

竹丝毛巾:有“毛”好吸水

手巾虽然形状上跟现在的毛巾类似,但跟“毛”还是不沾边,因为它们都是由棉布、丝绸等较为光滑的材料制成,那种毛乎乎质感的手巾是宋代才出现的。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