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渭河岸边追思
白居易的“渭上”故里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11期 作者: 王溯 

标签: 诗词演义   

有人曾用白居易那几首着名诗词,来概括他一生的起伏:《长恨歌》时做京官的得意,《琵琶行》时被贬江州的消沉,《忆江南》时外放杭州的潇洒。其实,他还曾有一段不太被人熟知的闲散生活——因守丧而退居渭河岸边的家乡,那几年里,白居易忆往昔、思当下,写下了很多风格迥异的诗篇。

旧居清渭曲,开门当蔡渡。十年方一还,几欲迷归路。......朱颜销不歇,白发生无数。唯有山门外,三峰色如故。

——《重到渭上旧居》

公元811年5月,一辆载着灵柩的马车缓缓行驶在长安通往下邽(今陕西渭南市)的驿道上,车前披麻戴孝的领路人,正是唐朝的着名诗人白居易。十年未回故里的他,因母亲突然病逝正回家准备“丁忧”。丁忧是源自汉代的一种礼制,不论官员品级大小,如父母逝世,必须回原籍守孝服丧三年。

下邽位于长安东北约50公里,地处渭河岸边,早在秦朝便设立了县制,但人们多习惯称其为“渭上”。白居易12岁时,其父为避战乱,举家从河南老家迁居于此。白家宅院毗邻汤汤渭河,面朝华山险峰,白居易在此丁忧闲居的三年中,回忆似乎成了他度日的主题。

渭上山水·家族墓园
汤汤渭水之滨,巍巍华山之西的渭南,山野清幽,绿植茂盛,也是白居易的第二故乡。虽然只在此丁忧了三年,但多少改变了白居易的“三观”(图1)。白居易极重孝道,在丁忧期间,先后将祖父母、父母和堂弟的灵柩同葬于渭水之南,而在此定居的白家后人也多葬于此。

白氏墓园表孝心

攻文朝,讲学夜孜孜。侧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白居易的先祖,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名将白起,就是曾在“长平之战”中活埋赵国40万战俘的那位,其后代也多是历朝武官。但到了白居易祖父一辈,白家开始“弃武从文”。白居易天赋极高,据说不足半岁便识得“之”、“无”等简单汉字,被称为神童。

白“神童”虽自小被各种赞许包围,却并未浪费天资,整日在书房学习,以致不到20岁便长了白头发。28岁那年,白居易前往长安应试,以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声名鹊起,并高中进士第四名。从此,他步入仕途,短短十年间便官至翰林学士、京兆户曹参军。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