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屯堡
云贵高原的江南客
标签: 文化文明

贵州安顺地区的屯堡“地戏”,由明初“军傩”演变而来。
调北征南,屯田平叛
出贵阳往西百十公里,连绵的大山之间,不时会出现一片灰色的石头屋子,这些村寨被称作“屯堡”。当地人把“堡”念作“普”,他们都是
汉族移民的后裔,最初“屯”指军人驻地,“堡”是平民居所,但到了今天,“屯”与“堡”已基本没有区别,而“屯堡人”的故事,要从明朝初年说起。
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第14年,各地割据势力大都已被平定,就剩云贵和辽东还没有拿下。云贵地区的“钉子户”,是元朝的梁王匝剌瓦尔密。这年农历九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名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人兵分两路攻取云贵。
十二月,明军成功夺取普定(今安顺普定县),贵州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归顺,部队就按计划进军云南。然而不久后,之前归附的多个部族又叛乱。此后数年中,一旦明军远离,叛乱就时有发生。鉴于此,沐英向皇帝提出“调北征南”的建议:这批来自江南和中原的精锐部队长期驻守云贵地区,效仿汉代设置屯田,平时耕种自养,一旦有叛乱就直接上战场。于是,这十余万南征将士作为明代第一批汉族移民,驻扎在了云贵高原上。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