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需要远行
“间隔年”在中国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05期 作者: 谭婧怡 

标签: 古史传说   文化文明   博物广知   

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西方才提倡学子远行,中国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读万卷书”并且“行万里路”,在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广泛推崇。如今,西方的“间隔年”传入中国大学校园,但愿“游学”传统能够藉此复兴。

古代圣贤,游学天下

当“Gap Year”这个英文概念还没有诞生,哦不,应该说当英语还没有诞生,中国古代的有志青年们就开始了一项与之相似的活动—游学。

游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应该算是游学的“鼻祖”了。他年轻时曾游历中原,遍访名师,向师襄、苌弘、老子等人学习礼仪、音乐、哲学等许多领域的知识,很早就以渊博而闻名天下。汉末刘备家境贫寒,但依然15岁开始游学。有过这段经历,后来他虽以织席卖鞋为生,却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游学期间结识的师长同窗,如卢植、公孙瓒等人,在刘备的创业历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游学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传统,从汉唐一直延续下来。直到民国时期,陶行知、汪达之等教育家,始终致力于青少年的游学实践。他们创办的少年游学团,成为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而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读书期间,也有好几次游学经历。1917年暑假,毛泽东开始了他的第一次“长征”—从长沙徒步走到益阳。他和好友萧子升打扮成乞丐,分文不带便上路了。为了食宿,他们向农家乞讨,替店铺写招牌,结识了船夫、农民、商贩,还和寺院方丈谈经论道。一个多月下来,他们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到底层生活和真实国情。这几次游历,对毛泽东的人生道路和中国的命运,都影响深远。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如今,“间隔年”在大学校园里风行开来,中国的年轻人把这个西方传来的概念,玩出了不少花样。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