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书器
锁定纸间的文明

皮条:连串带绕捆成“册”
书是学生每天都会接触的东西,尤其是课本,一个学期下来,要翻上成千上万次,有的书页都翻烂了,可书却很少散架—那是因为人类千百年来,对书的装订下足了工夫。

把记录文字的东西装订在一起,是从商周时代的竹木简开始的。削成细长条的竹片木片,人们称之为“简”,在上面写字。不过,如果需要记录的内容较多,一简写不完,通常需要好几简。为了便于管理保存,古人用皮条将简并排捆绕在一起,称为“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书籍装订方式。装订好的策,也被写为“册”,它的样子就是一根皮条串起两片竹简。
线绳:缝书的针线活
除了竹木简,人类还用过丝帛、绢、皮革、莎草纸等很多材料记录文字,但都不需要装订,写完后像竹木简一样卷起来即可。即便蔡伦发明出纸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依旧如此。直到中国唐代,装订终于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当时,纸张还是单面书写,人们将写好内容的纸裁成相同的尺寸,将有字的一面向内对折,然后在折缝边缘打两个孔,用两根线分别穿过两个孔,将纸张装订在一起。用这种方法做出的书籍,翻看起来,是一个对页、一个对页地阅读,页面的开合就像蝴蝶两翼翻飞,故而得名“蝴蝶装”。不过,蝴蝶装书籍有一个弊端,阅读时每翻一面会遇到两个空白页,破坏阅读的连续感。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