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猕猴桃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8期 作者: 董路 邹帅 

标签: 草木庄园   

猕猴桃,一个乡土气颇为浓厚的名字,却长了一副西洋面孔:金色绒毛、棕色果皮、绿色果肉和镶嵌其中的黑色种子,看来不仅是西洋面孔,绝对是ET家族的如此奇特的形态和构造,难怪市场上的猕猴桃都改了名字,变身为“奇异果”了。说它奇异,倒还真有些特殊之处:把猕猴桃层层剥开,外面棕色多毛的,自然是外果皮,里面绿乎乎一大团,似乎都能扔进嘴里——这是可食部分,包括中果皮、内果皮和胎座,连同黑色的种子,它们共同形成了可口多汁的果肉。猕猴桃果肉的翠绿色,与其他水果显着不同之处在于,此物是少有的成熟时还含有叶绿素的果实。

“海归”一族

海外本没有猕猴桃。猕猴桃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物种,野生于我国南北各地山区,其中果实最大的、味道最好的,要算中华猕猴桃——它就是如今水果市场上贩卖的猕猴桃的先祖,食用品种都是由此野生种类培育而来;不仅好吃,中华猕猴桃分布也十分广泛,从华中、华东,到华南、西南,很多省区的山林里都有这种味道酸甜可口的野生猕猴桃。

唐代诗人岑参有云:“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这一架子的猕猴桃却不是在水果大棚里,而是庭院之中。中国古代并未把猕猴桃当作什么好吃的水果,而是在藤上架下、房前屋后,用猕猴桃布置院落,栽培观赏。而偏爱多浆水果的西方人却打起了猕猴桃的主意。19世纪末期,英国园艺学家亨利·威尔逊将猕猴桃从中国宜昌引种到欧美地区,然而也许是水土不服的缘故,猕猴桃在欧美结出的果实大都不甚好吃,反倒是婀娜多姿的枝条使它成了颇受欢迎的观赏植物——从装饰中国庭院,变成了装饰西方庭院。

中华猕猴桃的花

1903年是我们值得牢记的年份,新西兰女教师伊莎贝尔把猕猴桃的种子从中国带了回去,种子几经周转,到了农场主爱里生手中,爱里生将种子栽培并于1910年结果。由于猕猴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加上富含维生素,所以他们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品种改良。再配上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新西兰人终于取得了成功。20世纪中期,猕猴桃鲜果陆续开始出口其他国家,自此新西兰作为猕猴桃的出产大国,地位无人能撼。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