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的三生三世

从白娘子的传说和鲁迅的杂文中,我们记住了“雷峰塔”这个名字。这座杭州城西的宝塔,经历了繁盛、衰败、倒塌,再又重建的过程,在长达千年的岁月中,它始终停留于人们的记忆中。今天,我们来到西湖,领略“雷峰夕照”的美景,体会与前人既相似、又不同的意境。
10年前的西湖南畔本没有塔。只因中学课本中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一次到杭州时,我曾特意到湖边寻访。一位面相睿智的老者笑着说:“雷峰塔啊!倒了——早就倒了啊!鲁迅不是还写了文章吗,都倒了小一百年了……”
夕阳斜照,西湖泛着粼粼波光,没有残垣断瓦,没有遗址地基,曾经寄托了许仙与白素贞艰辛情愫的雷峰塔,曾经饱受了倭寇烧杀抢掠的雷峰塔,曾经承载了鲁迅先生口诛笔伐的雷峰塔,就这么湮没于渐暗的余晖中。
1000年前西湖的“地标”
自古高高耸立的东西都会惹人关注,平坦的湖面,一座玲珑的宝塔矗立岸边,从风景理论上说,是为开阔地制造一个视觉高点,可以总领湖景;从风水角度讲,水边修塔,可以镇其阴气,永保平安。在西湖边雷峰塔先后一共立了近千年,这两项功能,似乎都完成得不错。
公元10世纪,赵匡胤在中原开创大宋帝国的时候,杭州一带属于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小国“吴越国”,杭州是国都。吴越国佛教盛行,为弘扬佛法,国王钱招集能工巧匠,于公元977年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修建一座七层八角的宝塔,以收藏佛经、感谢佛恩。
责任编辑 / 刘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