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秦皇之宝草,猫咪之佳酿

又名夜息香、野仁丹草、水薄荷、鱼香草,生于我国南北大部分省区,常见于河畔、溪流旁等水边湿地上。薄荷全草入药,具疏风散热、清凉解毒之效。古时人们将薄荷切碎制作菜羹食用,如今则直接将其嫩叶或炒或炸,当作野菜,抑或用薄荷叶泡水,制作清凉饮品。
秦始皇的奇花异草
秦始皇吞并六国,成就了一番霸业,随之而来的土木工程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其中一项宏大的工程就是霸占骊山,打造华美富丽的皇家温泉会馆—骊山汤。为了装点庭园,秦始皇命令园艺工人,去寻找珍贵的奇花异木,既能体现气派,够得上皇家风范,又要显出温泉的特色。说得直白些,所寻找的珍奇花木,若不是依靠骊山的温泉滋养,在其他园林里是不能存活的。

这个要求令园艺工人十分为难,经过精挑细选,一草一木共有两种植物最终脱颖而出。入选的树木是棕榈,彼时人们对南方的特产风物知之有限,棕榈还算是稀罕物件,而且只有被温泉滋养的土地,才能助棕榈树勉强抵御北方的严寒而存活。至于入选的花草,则是一种叫“茇”(读音为“拔括”)的不起眼小草。这是种生于水边潮湿处的植物,在温泉浸润的湿地上长势喜人,而它的清香气味可以为人消暑解忧。秦始皇很满意,因为相传他是经过神女的指点,才知道了骊山温泉具有祛病疗伤之效。西汉学者扬雄在《甘泉赋》中,还专门记录了这两种植物,称:“攒并闾与茇兮,纷被丽其亡鄂。”其实,当初秦始皇的奇异花草“茇”,在如今南北各地的溪流旁都能时常见到,根本算不上珍贵稀有,此外,这种植物还有了个更通俗的名字,叫薄荷。

秋来叶清香
薄荷的名称历来都很古怪,李时珍称,薄荷有很多古名,字繁复难写,但读音大都和“薄荷”二字相似,所以应当是在流传的时候出现了偏差。近代学者夏纬瑛则称,薄荷的名称究其根本,“薄”字应当由“”字而来,意思是香,“荷”字则由“藿”字而来,意思是叶子。所以,薄荷的本意,就是“带有清香气味的叶子”。

薄荷性凉,可解暑热,但古人认为,实际上薄荷更喜爱立秋之后暑气渐消的时节。陆游的诗句中称:“薄荷花开蝶翅翻,风枝露叶弄秋妍。”其中便恰好点明了薄荷开花的时令—尽管薄荷自夏季便陆续开花,但到得立秋时分,则是薄荷花开最为旺盛之时。关于如何栽种薄荷,相传由苏东坡编纂的《物类相感志》中,还记述了一则不靠谱的技巧:收薄荷时,须以隔夜粪水浇灌,雨后乃可收—以此法收获,薄荷性凉,否则性不凉,野生薄荷茎叶、气味都相似,但采之而不凉,皆因缺粪水之故。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