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
拉自己兄弟“入伙”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08期 作者: 王魏 

标签: 化学实验   博物广知   

提纯就是去除物质中的杂质,在化学实验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蒸发、蒸馏、结晶其中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萃取。从实验现象上看,萃取有点像武侠小说里的“吸星大法”—从溶液中“吸”出要提纯的物质。砂糖、豆油、植物香精、汽油都是萃取而来。
从古代巫师的法术,到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以及那些影视动漫中,
无意间制造出的神奇能力,这一切都出自化学实验,也是化学最令人疯狂的魅力所在。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人们交朋友、谈恋爱都愿意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在一起,没有思想和行为的物质,有时候也是如此。

“物以类聚”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溶液里。狭义上讲,溶液是物质以分子或者离子的形式,分散于某种液体中的形态。但是分散得多少、分散成什么样,就要看它与液体关系的亲疏了。这层微妙的亲疏关系,是由物质的分子结构所决定,也就是它与液体分子结构的相似程度。这是物质与液体之间“拉帮结伙”的主要依据。

相似,才能相溶

人体器官移植之前,都需要先进行DNA配对,只有基因相似度高,才可能降低排异反应,顺利融合。物质溶解也很类似,物质与液体的分子结构越相似,就越容易溶解,化学上称之为“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溶”的条件其实并不苛刻—很多时候只看物质与液体的分子结构是否对称,就足够了。

爱实验,爱萃取
在实验室众多的提纯方法中,萃取是最简单有效的,而且提纯物的损失也很少。在现代化学的工业中,受到很多人的偏爱。

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物质的分子结构有对称和不对称两种。像二氧化碳、苯、溴等物质,就属于对称型,分子内的电子不偏不倚,称之为“非极性”物质;而水和大多数盐类则是不对称的,称之为“极性”物质。“同宗相亲”,同为极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和液体相遇,就很容易溶解,比如食盐和水;而极性与非极性的相遇则不然,比如水和油。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