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冠花
雄鸡鸣唱后庭花


文章出自:博物 2012年第12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解缙巧辩鸡冠花

那个号称“明代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让明成祖朱棣满心纠结——虽爱其才,却又常被他那不知委婉、桀骜耿直的个性搞得极其尴尬。朱棣决计打压一下解缙的“嚣张气焰”,于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命他赋一首关于鸡冠花的诗。鸡冠花因花色艳红,形如鸡冠状,故而得名,因此解缙诗的首句,就是赞颂鸡冠花的颜色:“鸡冠本是胭脂染——”谁知朱棣偏偏在此刻,蓄谋已久一般,拿出一枝不大常见的白色鸡冠花来,等着看解缙的笑话。解学士略加思索,继续吟诵了后面三句,将诗歌补充完整:“……今日如何浅淡妆?只为五更贪报晓,至今戴却满头霜。”雄鸡报晓,却被清晨的寒霜打得满头银白,所以这鸡冠花也就是白色了。诗句一出,满堂喝彩,朱棣也不禁赞佩解缙才思敏捷,因而后来才任命他为《永乐大典》的编纂官。

民间则流传着解缙与鸡冠花的另一则美谈。相传解缙年幼读书时,私塾先生出了一则对子上联曰“鸡冠花”,年长的学子们均不能答,只有小解缙以“狗尾草”作为对子下联,非但词字工整,而且意境切合。自此之后,关于“神童”解缙的故事便开始流传。

鸡冠花又名鸡髻花、鸡公花,高0.3~1米,一年生草本,原产于热带亚洲,在我国自古即广为栽种,如今全国各地都可见栽培。鸡冠花叶片卵形或披针形,花极细小,多朵小花聚集在一起,形如鸡冠,通常红色,亦有黄色、白色。鸡冠花可栽培供观赏,花和种子也可入药,具止血之效。

南国奇花多戏谑

鸡冠花原产于热带亚洲,相传自印度引入我国,最初的名字叫做“波罗奢花”,即是由梵文音译而来。自唐朝传入我国后,由于鸡冠花极易栽活繁衍,及至宋朝,这种花卉已经十分常见,人们不大珍惜,却常爱以这花的名字做文章,戏谑调侃——南宋诗人杨万里在会稽(今浙江绍兴)见到一株鸡冠花,作诗云:“出墙那得又高鸡,只露红冠隔锦衣。却是吴儿工料事,会稽真个不能啼。”借用会稽的“稽”字与“鸡”字的谐音,半是赞红花与鸡冠相似,半是笑这花终究不似真正的雄鸡,不能啼叫。

南宋才子欧阳沏因为看不惯小人当道,对朝中的权贵很是不屑,结果鸡冠花也受了连累,被他用来暗喻那些披红挂皂,却胆小怕事的权臣。“倚风纵有如丹顶,遇敌应无似锦翰。空费栽培污庭砌,到头不若植芝兰。”借着鸡冠花空有艳丽之色,却无清香与高贵的品德,来讥讽朝中大员们空费粮饷、一事无成。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