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容器
“玻璃宫”隔断热传递


文章出自:博物 2010年第08期 作者: 崇梓 

标签: 生活百科   

喝开水热茶要用到保温瓶和保温杯,送外卖要用保温盒,转移冰棍雪糕也要用保温箱。不论冷热,保温容器如何留住了温度?从古代的鉴缶、温盘,到近现代的真空杜瓦瓶胆系列,终于找到了阻隔热传递的好办法。

鉴缶、温盘

只管一小会儿

炎炎夏日里,人们希望有冰水、冰棍陪伴;而在寒冷冬天,又想随时捧碗热乎乎的暖汤,可是在物理课上你一定学过,热传递永远在物体间进行——夏天冰棍易化,冬天热汤易冷,想要保住这“不合时宜”的温度,就得采取一些措施。

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能工巧匠曾为王侯宫廷发明出一种能保温的器皿——鉴缶。它是由内外两个罐子构成的套件,外部为鉴,鉴内置一尊缶。把食物置于缶中,在鉴与缶的空当中,夏天加冰、冬天加炭火,用盖子合严就可以保温了。

而在民间,百姓也有独特的保温法。把茶壶放进塞有棉花、鹅毛等保温材料的“壶箩”内,或者在茶壶外面裹一层棉套,只露出茶壶嘴儿,就不必担心茶水很快凉掉。而吃食则用一种专门的保温餐具——“温盘”盛装。它由上下两层瓷构成,内有中空的夹层,使用时向夹层内注入热水,就可以保持菜品的热度。

杜瓦瓶

从科学走入民间

其实,从物理学上讲,古人的食品保温法,只是有限延缓了热传递进行的时间,保温时限仍比较短,相比之下,运用真空隔热原理制成的保温瓶,则可以长时间保温,它与很多发明一样,也是无心插柳的产物。1892年,苏格兰化学家詹姆斯·杜瓦在-240℃的低温下分离出液态氧,这在当时可是轰动科学界的大事,但如何保存液态氧,让杜瓦颇为挠头。他尝试了各种材质的容器,但只要容器一离开低温冰柜,液氧就回到了气态原型。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