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数九寒冬雪漫天
标签:

冬天有冬天的静谧,因为冰和雪,冻结了大地上原本流畅的水分,也覆盖了万物的语言。
十一月,几乎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古人有“十冬腊月”之说,“冬”即“冬月”,也就是十一月。十一月又称“中冬”、“仲冬”,因为十一月在冬的三个月份中排行第二。在这个月份里,有一个国人十分重视的节日——冬至,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而过了冬至,白天就一天比一天长了。

冬至之后,就是“冷在三九”的开始,数九寒冬从十一月开始,一直要持续近百天,才会迎来温暖的春天,十一月又被称为“雪月”、“日冻”、“风寒”。“一九二九不出手”,说的就是在最冷的十一月,大家呆在屋内,把袖笼起,手都不敢拿出来。这个时候,民间开始描画“九九消寒图”,这是一种特别的日历,或是一幅需要描红的书法,或是一张需要填色的梅花,晴天为红,阴天用蓝,下雨则为绿,起风用黄色,落雪留白色,每天描一个笔画或者给一朵梅花填色,有经验的老人能根据消寒图的颜色变化,推测出来年的雨水和收成。


古人过冬很有讲究,十一月又是二十四节气“大雪”所在的月份,各种取暖的方法层出不穷,比如在冬至夜吃馄饨、饺子,羊肉汤。俗谚说“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意思就是在最冷的月份里,要吃好喝足,蓄积力气,等到来年开春才能更好地劳作。

皇家过冬,各有奇招,比如在唐代:有宝砚炉,类似香炉,把砚台放置炉上,砚台就不结冰,以供研墨书写;有却寒帘,以珍珠、玳瑁等宝物串编而成,密不透风,垂在帐外,以挡御寒风;有辟寒香,国外进贡的宝物,在室内焚香,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屋内竟然可以脱减衣服。而达官贵人家中,则用狐裘虎皮等动物毛皮制成衣服、被褥、坐垫等护暖。文人墨客在书房焚暖香,满室如春,享受寻梅烹雪的雅趣。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