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
菌藻共生很强大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12期 作者: 金文驰 

标签: 地球村公民   

地衣可不是植物,更不是动物。它们在城镇难露真容,却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从贝加尔湖的湖床到喜马拉雅山脉,从赤道雨林到极地冰原,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示着生命的顽强和奇妙。虽然城市中的人难以见到地衣,它却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奇妙的关系,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诱人的香味地衣这种小生物实实在在地丰富了我们的衣食住行。
地衣铺成“红石滩”

我爱吃地衣

地衣也许是组成最奇特的一类生物,因为每“种”地衣竟包含了两类生物: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和一种真菌。不过不是任何一种藻类和真菌都能拼成地衣,只有经过了千万年漫长时光考验和磨合的死党种类才能合二为一。
在这个“组装家庭”里,真菌扮演着挑大梁的角色,地衣的外形主要就是由它决定的。真菌为了照顾好微小的藻类,使它免受干旱大风之苦,就把藻类包裹在了自己的体内,藻类又特别喜欢光照充足的地方,于是真菌就把它安排在靠近上皮层的地方,还把吸收到的水分和矿物质也提供给它;藻类为了报恩,把自己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源源不断回馈给真菌。这样一种优势互补的共生,使地衣具有了惊人的生命力和抵抗力。如果把这两种生物分开,藻类虽可艰难存活,真菌则会被活活饿死。

冬季的北国大地白雪皑皑,绿色植物难见踪影,驯鹿和其他动物刨开积雪,主要靠啃食“驯鹿地衣”度过严冬。驯鹿地衣也是一种优良的饲料,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有一种小牛,所产的奶特别香醇,当地人认为这是用驯鹿地衣喂养小牛的缘故。而在云南西北部的横断山区,大名鼎鼎的滇金丝猴生活在人迹罕至的高山针叶林中,这里的冷杉和云杉树上挂满了胡须一般的松萝,也是滇金丝猴食物的重要来源。

不起眼的美味
在我国西南地区比较原始的森林里,松萝垂垂,是标志性的景色。
而在遥远的北欧,驯鹿靠雪下的石蕊等地衣度过冬天,人们也称之为驯鹿地衣或驯鹿苔。
石耳,又是另一种珍馐,别看它黑乎乎的一团,味道可不赖,热量比蜂蜜还要高呢。
松萝是滇金丝猴的主食,横断山区的人们还用它来腌制小菜,别有风味。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奚志农

地衣不仅是动物的佳肴,同样也被人类享用。法国有可口的地衣巧克力糖;在北非和东南欧,人们还把几种地衣磨成粉,用来烘制地衣面包。在我国的中部和南部,有一类叫石耳的地衣,营养很丰富,尤其是黄山所产的特别有名。它们生长在悬崖或阴湿的岩石上,看起来很像黑木耳,不同之处在于底面有一层绒毛。连李时珍也称赞它“胜于木耳,佳品也”。日本人也爱采食石耳,它生长慢,寿命长,在日本传统婚礼中人们品尝石耳烹制的菜肴,祝愿新人白头偕老。

地“医”治病

松萝不但是滇金丝猴的美味,还是一味服用了几千年的中药,它的有效成分,特别是松萝酸,抗菌作用特别突出。
良医雪中寻
在下雪的时候,它开始发芽,待雪盖住时,便长出嫩叶,这就是雪茶,人们用它作为茶饮,降血脂和胆固醇,补血养心。
国树花,也是一种提取抗生素的原料。

1864年,埃及尼罗河谷,德国植物学家发现了一个距今约3600年的药瓶,里面装着保存完好的一种松萝科地衣和一些其他植物的种子,这种地衣埃及是不产的,看来还算是“进口药”。我国用地衣入药也有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说,松萝这种如须如蔓的淡黄绿色地衣可以“主邪气,止虚汗,出风头”,能治疗肺结核和支气管炎。地衣确实含有抗菌作用较强的化学成分,这就是地衣酸,不仅能腐蚀岩石,还能杀死多种细菌。近年来,科学家对地衣所含的抗癌成分进行了筛选,发现大多数地衣所含的地衣多糖、异地衣多糖都具有很高的抗癌能力。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就从地衣身上找到了治愈癌症的钥匙呢。

地衣三门派

目前已知的地衣大约有500属,25000多种,还有很多种类有待发现。如此众多的成员大致可以按外貌分为三类:紧贴石壁、树皮等生长,像干壳般的壳状地衣。
容易采摘,看起来像苔类的叶状地衣。
分枝如枝杈,或悬垂或向四周伸展的枝状地衣

炫彩小精灵

彩色的生命
脐梅衣不起眼,染出的布料颜色也很低调。
很多种地衣,杯腋石蕊(上图)、喇叭石蕊等都能用来提取石蕊试剂,制作石蕊试纸。
很多种地衣,杯腋石蕊、喇叭石蕊(上图)等都能用来提取石蕊试剂,制作石蕊试纸。

大家对检验酸碱性的“石蕊试纸”一定不陌生吧?可是你知道“石蕊”其实是一类分布很广的地衣吗?人们从石蕊中提取出石蕊精,这种色素具有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特性,被广泛应用在检测领域。在古埃及,姑娘们使用地衣色素加工成的胭脂和口红来妆扮自己。生物学家林奈年轻时,曾到瑞典北部的拉普兰游历,亲眼看见妇女们用棕色的脐梅衣制作染料。林奈形容其为:“粪色极重”,看来他是不太欣赏这种颜色的。1860年以前,人们从地衣中大量提取染料,用于美容和纺织,如今有了化工合成染料,我们已不那么依靠地衣了。现在只剩石蕊一枝独秀,继续被人们用作试纸,说不定下节实验课你就要和它打交道呢。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