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春日的细腻柔情
标签: 草木庄园

谚语道:“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冬末的柳梢已然开始吐绿,到了初春,嫩绿的新叶、鹅黄的柳花,永远是春意融融的景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诗句中不失优雅地点明了垂柳的诸般特性:枝条下垂,叶片狭长,阴历二月间便已绿满枝头。正因为是自古即为人所爱,所以时至今日,垂柳始终是路旁、湖畔或是公园里的常客。
杨柳依依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之中的句子,便自古为杨柳定性,随风曼舞,枝条飘摇,“依依”二字,总给人旖旎的遐想,仿佛令人感受到春风轻柔、阳光和煦,仿佛有位杨柳一般旖旎的女子,在春光中浅吟低唱。
但依依的杨柳,连同柔美春光,却常被用作追忆,与如今的境况对比,于是吟诗作赋,感逝伤怀。“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这段故事:东晋大将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到昔日亲手栽种的柳树,如今已然十围,今昔对比,于是感叹,树已老矣,何况人乎。于是杨柳作为类比之物,造就了一段经典,连辛弃疾也引用过这段典故,言曰:“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其实柳树沾染上哀伤的颜色,还因“柳”与“留”谐音之故,古人送别,折柳相赠,而在唐朝长安更演化出灞桥折柳的习俗。李白《忆秦娥》词中写道:“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于是灞桥柳便指代了分离与别绪,以致世间柳树,久而久之,也都如灞桥一般,和分离之意纠缠在一起。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