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
照人愈靓己愈亮

石镜、水镜
照于天然
爱美之心,自古人皆有之。自己的衣着服饰还可以目光所及,但面容发式除了让别人指点,非得找个东西照照才行。相传黄帝时期,人们在打制石器工具时,发现了一种黑色石头,经过打磨,可以照出影像,于是出现了镜子最早的形态—石镜。
打磨石镜的材料,是一种稀罕的宝石—黑曜石,寻常百姓家是不可能拥有的,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平静的湖面上看自己的倒影,以水照面。怎奈“水镜”虽易寻,却经不起半点风浪的干扰,轻微的涟漪都会让影像模糊不清。在陶器问世后,人们把盆状的陶器盛满水作镜,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照了,而且还能移动。这种水盆叫做“鉴”,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以人为鉴,以史为鉴”,说的就是这个物件。
铜镜
三用拍案惊奇
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起来,王室勋戚和贵族的鉴,都是青铜质地的,当时工匠的手艺,已经能把鉴打磨得很光滑,即使不放水,也能映出影像。于是,鉴的形状由盆变成了扁片,成为名副其实的镜。

作弊的幻镜
水晶和玻璃透光不算新鲜,可你见过金属透光吗?这种在古代被视作稀奇珍宝的透光铜镜,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它外形与普通铜镜无异,但当强光照在镜面上时,镜面能隐约映出镜背的花纹,又被称作“幻镜”。其实,幻镜镜面显出的图案并不是从镜背透过来的,而是因为铜热胀冷缩很明显。在铸镜时,整个镜身薄厚不均,所以薄处总是比厚处先冷先缩,使镜面出现了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凸凹纹理和曲率。只不过它们很细微,肉眼不易察觉,只有在强光下才会显现。
水晶和玻璃透光不算新鲜,可你见过金属透光吗?这种在古代被视作稀奇珍宝的透光铜镜,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它外形与普通铜镜无异,但当强光照在镜面上时,镜面能隐约映出镜背的花纹,又被称作“幻镜”。其实,幻镜镜面显出的图案并不是从镜背透过来的,而是因为铜热胀冷缩很明显。在铸镜时,整个镜身薄厚不均,所以薄处总是比厚处先冷先缩,使镜面出现了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凸凹纹理和曲率。只不过它们很细微,肉眼不易察觉,只有在强光下才会显现。
秦汉之后,铜镜流入民间,又称为阳燧。除了照人,它还有另一妙用—生火。晋代典籍《古今注》中说:“阳燧,以铜为之,照物则影见,向日则火生。”当时的铜镜多两面打磨,一面平坦,用来照人;一面微凹,用来汇聚日光,引燃柴禾。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