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亿年的蜕变——在黄山和武陵源寻找地壳变迁痕迹


文章出自:博物 2004年第07期 作者: 小青 

标签: 桑植县   山地   自然探奇   博物广知   岩石   

每一块石头都有不平凡的身世。在它的身上,一道不起眼的花纹其实正在透露着穿过数亿年时光隧道的秘密!在地质学家眼里,这就是石头的生命。梅雨季节,我沿着长江入海口逆流而上,抱着找到地球成长痕迹的初衷,一路走过“天下奇”的黄山和“秀水八百”的武陵源。旅程中,最初的想法早已被奇峰、怪石和弯弯绕绕的小溪、蒸蒸腾腾的云海所缠绕;走出山外,蓦然发现两处相隔甚远、个性不同的风景中的时光痕迹竟是如此异曲同工,我知道,这是自然之手的杰作,这就是大地的艺术。
武陵源
400米的高个头
武陵源(上图)3000余座看似随意站立的岩峰仿佛在集体等待着什么,虽然拥有从几十米到400米的高个头,然而你却可以在它们的石英砂岩身上找到关于海的回忆;而火成岩花岗岩为主的黄山,则用它挺拔的山峰、飘逸的云海、坚韧的松树、巨大的石块记录了海陆变迁中最火热的时光。图为黄山

从2-3亿年前的古海洋一角,到今天的如此桀骜不驯、充满个性,只有地球的大手笔才能做到,而且,这种灵动的风景给了历代文人墨客很大的挑战。

也许是由于黄山时时刻刻变化的感觉让一切形容词显得苍白,中国着名的文学家汪曾祺先生就曾表示,太美好的东西如果用文字无法将它表达出来的话,很可能让人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创作情绪。不过云雾缭绕的境界倒是极富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蕴,也让走在其中的人更多地体味到人在画中游的感观体验。

黄山“飞来石”
画黄山
《黄山图》二十一帧之十是中国山水画“黄山画派”石涛的作品;黄山“飞来石”也因造型奇特深得画家们的喜爱,频频出现在古今绘画作品上。
孑遗植物
武陵源的木莲。世界上仅存的十三科裸子植物这里就能看到一半以上。
虚实天子山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孙建华先生在胶片(上图)和画布(下图)上分别留下了武陵源天子山诸峰,向我们讲述着一定要身临其境的道理。

吟诵黄山的诗文多达2万余篇,然而却极少有传世名作;而长期深入黄山的中国山水画家充分借鉴了它的神韵,并把黄山画派发展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很大支系。在这里,挺拔的山峰、飘逸的云海、坚韧的松、巨大的石正是画家们逃离世俗羁绊、追求自由的情感寄托。

看海不一定非在水边,云海有着更大的幻想空间。黄山海拔1860米的第二高峰光明顶是观云海的绝佳地点。在这里,可以东观“东海”奇景,西看“西海”诸峰;向南可以远眺高插云霄的天都、莲花、炼丹诸峰,向北能看到云雾中若隐若现的九华山和长江。当然,黄山在一年中有200多天云雾天气,在云里雾里想辨别方向还真不是件容易事。更何况徜徉在云雾中的人们早已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名字了。

责任编辑 / 张迪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