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系列之谁知荔枝来


文章出自:博物 2007年第07期 作者: 董路 邹帅 

标签: 草木庄园   

盛夏季节是水果丰收的日子,上次说了清凉解暑的瓜类,这次同样是夏天上市水果,却容易导致口腔溃疡——具有如此强的“副作用”却依然为人喜爱的荔枝。荔枝连同它的近亲龙眼、红毛丹之类,食用的部分都比较特殊,是由珠柄发育而来的假种皮。所谓珠柄,就是在胚胎期负责举着种子的那个托盘;种子成熟了,珠柄也肉质化,变得脆嫩多汁,最终包在种子外面,形成供我们食用的果肉。表面龟裂的果壳是由外果皮形成,果壳和果肉之间剥起来很麻烦的白色薄膜是中果皮,真正的果肉包裹在种子外面,虽然貌似种皮,却由珠柄发育而来,因而称为假种皮是也。

岭南果王

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述荔枝:“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集诸多精华于一身,看着这些文字就让人垂涎欲滴……如今的两广地区仍然存有野生的荔枝树,而荔枝作为水果栽培,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打得天下时,南海尉赵佗就以荔枝作为贺品进贡皇宫。至若宋朝,蔡襄着有《荔枝谱》一书,详细论述了荔枝的栽培、食用、加工方法和品种,是最早研究荔枝的专着。文人墨客也颇爱荔枝,最着名的词句,当属苏东坡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然而苏轼的愿望虽好,却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尽管荔枝好吃却不可多食,吃多了会上火,口腔溃疡鼻子喷血。广东有俗语云“一只荔枝三把火”,民间流行的对策是喝适量的淡盐水或蜜糖水。如果苏东坡盼望的“日啖荔枝三百颗”果真能够实现,岭南人做不做暂且不说,赶紧去药店买牛黄解毒丸才是上策……

荔枝花

保质期三天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长安城里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玄宗不惜砍掉结果的荔枝树枝,并动用当时的“特快专递”。如此大费周章,就是因为荔枝不易保存,假若杨贵妃想吃柿子,唐玄宗也就不用如此头疼了。

历史上第一个为荔枝标明保质期的当属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白居易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由此可见,荔枝的保质期至多也就三天,无怪如今的水果市场上,荔枝果实常常连着枝子一起卖。导致荔枝很快变质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呼吸荔枝的呼吸强度很高,比苹果、香蕉、柑橘之类要强1~4倍,呼吸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而荔枝的果皮、果肉连接疏松,水分较易于散失。多种不利因素汇集,使荔枝果实极易被微生物侵染而腐烂。如今荔枝的品种改进了,运输方式改善了,更重要的是保鲜方法比唐朝有了大幅度提高:以低温高湿的方法保存,同时配以气调(降低氧气比例以减慢氧化),并使用药物来杀菌防腐,诸多手段,使荔枝的保质期由三天延长到了三个月甚至更长。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