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仙蜉蝣
朝生暮死的幸福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05期 作者: 景天 

标签: 动物世界   

短命仙仙谱:蜉蝣自成一派,属于蜉蝣目。它们的稚虫水生,成虫前翅膜质,具尾须,口器退化。因为成虫寿命短暂,因而蜉蝣被人类称之为“朝生暮死”。然而对于以蜉蝣为代表的诸多昆虫而言,短暂而美丽的一日生命未必就是悲哀。冗长的幼年成长,正是为了成虫阶段的飞舞、婚配、繁育后代和延续种族。
春夏之交是蜉蝣发生的季节,在水畔的植物或石头上,蜉蝣的稚虫钻出水面羽化,静静等待交配的时机,而后死去。

水下一年 陆上一天

蜉蝣的稚虫生活在水中,形如扁平的蟋蟀。

如果有人问“哪种昆虫的寿命最短”,想必会有不少人的答案指向蜉蝣。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将蜉蝣命名为“短促”,李时珍继承了自先秦哲人传承下来的说法,将蜉蝣定性为“朝生暮死”——在蜉蝣短命一说上,中西方文化取得了一致认同。

说蜉蝣短命,这话其实半对半错。人们只看到羽化后的蜉蝣,却忽略了它们在水中漫长的童年。和蜻蜓一样,蜉蝣的一生也分为卵、稚虫、成虫三个阶段。蜉蝣的幼年低调地生活在水中,寻觅水生小虫充饥度日,然后一次次蜕皮,慢慢生长。这段时间,可能长达一年甚至更久。当稚虫发育充分时,便悄悄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趁着天黑,羽化为亚成虫。这时的蜉蝣已接近成虫,它们长出翅膀,但翅膀颜色暗淡,毫无轻盈之感;一般经24小时左右,亚成虫再次蜕皮,变成成虫。蜉蝣成年后不再进食,它们的口器如同摆设,它们的胃则完全是一个充气的气囊。这样既减轻了体重,又保证飞行的平稳。人们见到在水边集群飞舞的蜉蝣,这大多是雄性,它们在吸引异性的注意。一旦有雌虫飞来,大家便抢着与之交配,雄虫交配后死去,雌虫这时还要再坚持一会儿,直到在水中产下数百枚卵,她才能安心辞世。

从朱熊到蜉蝣

刚刚出水羽化的蜉蝣称为亚成虫,经过约24小时后再次蜕皮,才能变成成虫。

相传春秋时晋国平公曾经夜梦朱红色的大熊,以致心中惴惴,臣子为之解忧。称,朱熊是古时将领,从属于北方之神共工,当时共工和后被尊为“五帝”之一的颛顼争斗,最终战败,将领朱熊无路可退,投河自尽了。于是晋平公祭祀了颛顼大神,当夜便在梦境中和大神相会。颛顼问如何处置朱熊,晋平公说,希望朱熊变成一种只能看到朝阳,无法看到落日的动物。此后朱熊再也没能骚扰晋平公的梦境,而人们在水边见到了名为蜉蝣的昆虫。

与晋国相距不远的曹国,在《诗经》中收录了一段当地关于蜉蝣的描述:“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古人看着蜉蝣的翅翼、蜕下的皮,联想到少女轻拂舒展的衣纱,转而感叹青春消逝的迅疾。蜉蝣的朝生暮死,令人感叹美丽、青春甚至生命的短暂。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