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融入新高考
新东方名师点评“博物式”文综理综考题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05期

标签: 博物高考题   

文理分科的社会大讨论方兴未艾,新的课程标准已经火热出炉。尽管学习新教材的学生明年才迎接正式考试的检验,但近两年中考高考中的每一步调整,早已都指向的新课标。《博物》杂志创刊5年来,尽管并不指望成为考试的“辅导书”,然而杂志始终倡导的广博、跨学科综合、与生活紧密结合的知识内容,却与“培养复合型全面人才”的新教学方针不谋而合。尤其在今年教学-考试改革的新形势下,“博物”内容已经巧妙地融入到了高考文综、理综试卷之中。

全才养成计划

“博物”新课标

浪漫诗意的文史哲和严谨精妙的数理化真的如此格格不入吗?本文不作过多探讨,各有利弊显而易见:文理分科,无疑可以减轻课业负担;文理“一勺烩”避免偏科,利于培养全才。

只要教育学习得当,全才在古今中外都大有人在。中国古时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不但要求文理兼修,而且真可谓德智体全面发展,孔夫子当然是此类才子的代言榜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传奇的人物达芬奇,被誉为画家、雕塑家、音乐家,同时又是发明家、医学家、地理学家,兼通哲学和建筑工程,可谓全才的典范。20世纪初,法布尔可以一面教授科学史课程,一面潜心观察昆虫行为,并最终书写出了言辞优美、情节细腻的传世佳作《昆虫记》。跨越近现代学科划分,只要博学成为教育的导向和大众的风尚,全才就不只是少数精英才当得起。

如今推出的新课标目的在于“新世纪下培养复合型全面人才”。“多实践,多综合,多应用,多生活”——新课标倡导的“四多”,明确了培养全才的教学与考试中的新走向。5年来,《博物》内容的编辑方针,与这“四多”不谋而合。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时事热点有机结合,正是《博物》杂志一贯倡导的认知模式。不管怎样,在增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和修养见识之前,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首先要面对的仍然是考卷本身。《博物》中的跨学科知识和博闻广识视角,如何在考场、试卷中体现出来呢?且看自2008年以来,一些地区高考试卷中的综合类考题。

示例一

土尔扈特部东归

2008年高考全国卷I第39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