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古国的海外遗珍


文章出自:博物 2009年第05期 作者: 时岚 

标签: 文化文明   

正如圆明园海晏堂以水报时的十二生肖铜像,也就是近来在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十二兽首一样,自鸦片战争以来,数千万件的中国文物和艺术瑰宝遗失海外,损失难以估量。事实上,很多文明古国在历史上,因战争、偷盗、不正当贸易等原因,都有可观的珍贵文物流失海外,而因为时代环境的不同,它们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

中国·藏经洞文物

茫茫祁连,浩浩荒漠,在中国的西北角,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这四大古代文明在这里交织相融,产生了灿烂的文化和艺术,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敦煌。这里有精美的石窟壁画,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然而中国现存的敦煌文物仅2万件,而失散在全世界各地博物馆、私人馆藏的敦煌文物则达5万多件。

1900年6月22日,敦煌洞窟的看管者,一个叫王圆的道士,正在清理着洞窟,无意中用旱烟袋敲到了一块墙壁,墙壁的裂纹告诉他里面似乎别有洞天。于是他进一步挖掘,发现了一个洞穴,里面堆满经卷、印本、画幡和古籍。这是很普通的一天,但却是敦煌浩劫的发端。

王道士没有想过他面对的是一处倾国倾城的无价之宝,在他眼里,这些只是讨好官员的敲门砖。于是敦煌的艺术珍宝从此走上不归路。接踵而来的各国探险家、考古队、收藏者、文物商贩千里迢迢跋涉到这个黄沙漫天的地方,在他们的眼里,王道士发现的藏经洞是他们此行的唯一目的。远道而来的外国人用小恩小惠,让王道士把藏经洞里的家当翻了个底朝天。俄国人带走了大批经书文卷,仅仅用随身带来的物品比如劣质石蜡就作了交换。大箱的经卷、织锦、绘画,被匈牙利人用几百银元就换出国境。甚至,唐代的雕塑也被日本人以低价换取。在王道士的眼里,这些前来交换的外国人,就是他的施主和香客。他不知道,这恐怕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今后难逢的最不等价的交换了。

敦煌,这颗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永远蒙上了历史的尘埃。

责任编辑 / 徐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