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龙传(下)
华夏追风记


都是石油惹的“祸”
让我们回溯到1964年夏天,斗志满满的新疆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所地层古生物考察队在距乌尔禾约15公里处进行考察的情形:

这是乌尔禾附近的五彩湾地貌,从乌尔禾镇出发,黄昏前就可抵达五彩湾(这在大西北算是很近的距离了)。两地的地貌看上去差不多,但乌尔禾岩层颜色的变化不及五彩湾丰富多彩。但乌尔禾各式深浅灰色所形成的色彩对比,则更有种诡异神秘的感觉。这里推荐看看乌尔禾魔鬼城与五彩湾的日落,阳光打在多彩的岩石上,一种语言不能描绘,照片无法传递的美感。
头顶的炎阳毫不吝啬地抛洒着光线,热极的勘探队员却没有流汗,因为汗水还没来得及现身就被干燥的空气吸走了。此地满目是风化的覆土和砾石,很少有植物生长,惟一繁荣的是蓬蒿。
7月18日,考察队魏景明正在野外搜寻,期望从古生物化石的线索来发现石油。不知不觉天色已暗,突然他闻到了狂风的腥味,瞬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沙石打在身上劈啪作响,打在手上脸上像蜂蜇一样刺痛,这就是长年肆虐于此的沙暴。魏景明紧依着一棵野榆树等待风势渐缓。不经意中,他抬头一看,打了一个寒战,透过风沙看见大群动物在离他几十米远外顺风奔驰。这时他想到传说中的戈壁狼群,于是吓得转身就跑。不知跑了多久,风势总算减缓,魏景明听不见后面的声音,大胆往回看,这才看清,原来一直追赶他的是几团逐风散飞的蓬蒿!

虚惊一场,魏景明哭笑不得,一低头,在一条被雨水冲刷过的小沟里发现一块白色中空的肢骨化石。继续往前走,又发现了两块大小不同的肢骨化石。它们不同于常见的恐龙化石,因为其中骨骼是如此轻薄,真是令人费解。“难道是翼龙?”经过仔细观察,魏景明发现的一块肢骨化石上粘附有些与远处灰绿色砂岩一样的砂子。“这些化石很可能从埋藏层掉落不久的”,果然,魏景明在前方找到了化石埋藏的层位。他仔细地除去砂岩表层的覆土,用镐头进行较大面积的挖掘,果不其然,又发现了一个头骨,上下颌骨,在头骨旁还挖出了部分脊椎骨。“果然是翼龙!赶紧给杨老送去!”魏景明激动万分。
责任编辑 / 张旭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