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秘方
从野牛洞穴开始的绚丽之旅

画家与石头
在工作室中,最抢眼的就是占了两面墙壁的高高书架,一面摆满了胡教授和他的学生从全国各地“搜”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头,另一面整齐地放置着一排排装着五颜六色颜料的玻璃瓶。胡老师和他的学生都对天然矿物颜料情有独衷。
“真正的矿物制成的颜色中含有细微颗粒,它带来的质感是染色颜料无法取代的。” 胡老师说。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像18世纪以前的画家一样亲手试着研磨各种矿物用在自己的画上。

绢上的簪花仕女图:朱砂、胭脂、藤黄、花青……在中唐的周手中组合成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他笔下的仕女形象大多体格丰腴、皮肤细腻、神情悠散、服饰飘逸。
人们最初接触矿物颜料的时间比拉斯科岩洞出现具体动物形象的时间还要早很多,这一事实的证据恰似史前人类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在岩洞的墙壁上留下红或黑的彩色手印痕迹。同时发现的残留着颜料的骨管和手印上喷溅的痕迹展示着当时的情景:或是由于祭祀,或是出于一种自我表现的热情,不分大人小孩争先恐后地用不同方式在岩面上留下自己的手印,有的是在手掌上直接涂满颜料印在墙壁上的“阳形手印”;有的是将手掌叉开贴在岩壁上,吹出骨管中的颜料喷溅在手的四周形成的阴暗对比清晰的“阴形手印”,通过氧化铁和赭石矿研磨得到的多种红色及由木炭和动物脂肪提取的黑色经历了上万年的时间考验。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