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拉链
从点到线的穿衣革命
标签: 生活百科

绳系针别的年代
中国唐宋之前,人们要想把衣服合围在身上,都是通过衣襟上的两根细绳带,把两扇衣襟系在一起。为了穿着美观,绳结都系在腋下,衣服表面看不出来。而在古代西方,比如古罗马,人们系衣服则是用U型的大别针,把衣服两襟串在一起。但别针经常扎伤自己,而且容易滑落,所以,很多时候别针高挂在肩头,后来就成为标志身份的重要装饰。


纽扣的钉法遵循男右女左,这是因为最初在西方,衣服纽扣都是缝在衣服的右侧,而贵族小姐一般是不用自己扣纽扣的,都由女仆来扣,为了让女仆扣的时候方便,扣子就钉在了相反的方向——左边。
“纽”终于用来“扣”了
中国周朝的《周礼》中曾记载:一种用石头打磨出的小圆片,背面有一到两个突起的小孔,可以由孔穿线缝在衣服上,这种可以系挂的小石片名叫“纽”,不过这时的“纽”可没有“扣”的功能,只被缝在衣服上起点缀的作用。无独有偶,古埃及人也把金银制成纽扣,缝在衣领的周围作装饰。而那时的希腊、罗马人,通常在衣服肩部缝一颗大纽扣,将串着衣襟的别针搭挂在上面。
尽管纽扣并非中国独有,但用纽扣来连系衣服却是中国的发明。到了明朝,宫廷御匠把纽扣缝在衣服的一襟,在另一襟开一道小口,这就是纽孔,纽扣穿过纽孔将衣服扣紧。于是纽扣除了装饰点缀,终于具有了实用价值。而在清朝,旗袍马褂上的纽扣是用布条编成的圆团,纽孔则是一只缝在衣襟上的布环,这套纽扣组合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服装的标志之一——盘扣。
在14世纪,纽孔的做法传到了欧洲,纽扣不再只是衣服的配饰。人们再也不用摆弄那些别针、布带,而贵族们更是在能用纽扣的地方,全钉上纽扣。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还用金银、宝石、象牙等贵重材料精做成纽扣使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有一件用1.3万枚珍贵纽扣镶做的王袍。
责任编辑 / 郭亦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