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之一的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第一册 第二单元《荷塘月色》参考

向左走?向右走?
“同学,请问荷塘怎么走?”初到清华的我似乎要迷失在这个充满了书香味的大园子里。被问的学生起先一脸疑惑,然后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左拐弯一直走!”她迅速指了个方向,善意的微笑中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在清华大学的示意图上,我们找到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蓝色区域为清华校内水系)
A-大荷塘(即课文中提到的荷塘)
B-小荷塘
夏天的清华园很美,但沿途的风景吸引不了我的目光,我只有一个目的地——荷塘。中学时代的《荷塘月色》早已烂熟于胸,今天终于可以揭开“庐山真面目”,竟然有一丝莫名的兴奋。我并不是惟一的造访者:一群穿着同样衬衫的中学生,前后有2个老师带队,正向我这个方向走来;甬路上晃悠过来的三三两两的大学生嘴里叨念着“朱自清”;前方还有领着孩子的年轻家长先行一步……

和目光深邃的闻一多像擦肩而过,一潭清水就呈现在我的眼前——稀疏的荷叶和同样稀疏的花儿,想象不出是怎样的“田田的叶子”,怎样的“风致”。即使周围已经修缮了错落的石台,杨柳的倒影在水中也煞是好看,还有旁边亭子匾额上“自清亭”的“证据”,我还是掩饰不住失望。峰回路转,却听见一位老人叹息道“唉,此荷塘非彼荷塘也!”
清华还有另一个荷塘?我在《清华风物志》上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是小荷塘。抗日战争前就叫“荷花池”, 1978年学校为了纪念朱自清逝世30周年,把毗邻的古亭改成“自清亭”,也许因此误导了大家。来这里寻找“荷塘月色”的人们不知道,他们来的其实是“小荷塘”,而真正的荷塘近在咫尺的近春园里。
责任编辑 / 童晓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