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猫之草 北地横行


文章出自:博物 2010年第11期 作者: 王辰 

标签: 草木庄园   

如今蓟在城市中也能见到,而且以华北、华中地区居多。通常蓟喜爱生长在荒地上或草丛中,但在城市里,蓟大多生于距离河流、湖泊不远处。
又名大蓟、刺蓟、山萝卜,分布于华北地区及其以南大部分省区,在北方更常见;容易形成大面积群落,生于路旁、荒地、沟边、水旁潮湿处,夏季开始生长,花在夏秋开放。蓟的根可入药,具凉血止血、祛瘀消肿之效,民间常将蓟的嫩芽作为野菜食用。

沈括出差奇遇

那个名叫沈括的大宋使节,显然得不到辽国外交官的半点喜爱:这个四十多岁的宋国文人不但在谈判中言辞犀利,而且平时也不会安分地眯在屋里。外交官找到沈括的时候,只见他正在对着郊外的一丛野草感叹。“看看这大蓟!”沈括指着那丛野草,“中原腹地的蓟可长不了这么高大!难怪自唐以来,这地方就被称为蓟州了。”辽国外交官面有得意之色,言下之意,我们大辽总算也有超越你们宋国的物产嘛。“不过,这大蓟茎叶生齿,残暴如虎狼,在这虎狼之地,自然适得其所。一方水土养一方草嘛。”——沈括这话,当然是说给辽国外交官听的。

作为出色的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出使辽国时,也顺便观察了北地的风物民情。后来他在编纂“天下郡县图”时,对于蓟州也算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在他着名的《梦溪笔谈》中特意记载说,他在北国看到大蓟贴地而生的叶子大如车盖,远远大于中原地区的蓟,古时“蓟州”这个地名,大概也是因为大蓟这种野草而来的吧。“杨州宜杨,荆州宜荆”,这是沈括在研究地名和植物的关系时所得的结论,以次类推,蓟州,当然适宜蓟的生长。

蓟的果实成熟后会生出絮状白毛,种子借此随风传播。
蓟在开花时,植株高度可达2米。

“处理鱼”之花

身在北宋,沈括所谓的“古时”其实并不太久远——上溯到唐朝,如今的天津北部、北京南部一带,就是被命名为蓟州的地方,而如今北京德胜门外土城关,就是古时诗人们间或提到的蓟丘、蓟门关。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后期,终于听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于是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诗中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说的“蓟北”,也同样是蓟州、蓟丘及其周边一代。唐朝本草学家陈藏器,则老早就指出了这片地区名称的来源:“蓟门以多蓟得名。”并称蓟这种植物,在北方生长十分茂盛。

蓟的花实际上是由很多朵小花聚集而成,这样的排列方式被称为“头状花序”,整个花序外形如发髻。花序下部绿色、如同被刀切割的部分在植物学中被称为“总苞”。

至于蓟为什么叫蓟,李时珍认为,蓟的花和头发的发髻形状类似,于是采用了“髻”的谐音而命名。然而从蓟字本身的构成来看,显然还有比李时珍更贴近于事实真相的解释:古时候有一个字,用来表示“处理鱼”这个动作(古人称之为“治鱼”),比如刮鳞、切片,总之是在鱼进锅之前的一系列操作,这个字写作魝(音“节”或“记”)。魝字加上草字头,就成了蓟,而看看蓟的花,整个形态就像一个鳞片掀起、刀痕斑斑的鼓肚子鱼,而且按现代人的理解,和这种花相似的鱼,应该是要被制作成知名菜肴“松鼠桂鱼”的。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