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航行的四大疑点


文章出自:博物 2005年第07期 作者: 关洪 

标签: 古史传说   文化文明   

600年前,明永和三年7月11日,在“天下第一港”江苏太仓刘家港码头,人头攒动,舰船云集。林立的桅杆上,飘舞的龙旗汇成壮观的旗海。“天后宫”海神妈祖的神像前。钦差大臣和当地文武百官正毕恭毕敬地焚香祷告。金鼓阵阵,爆竹齐鸣,世界上第一支由200余艘舰船和27000多名官兵组成的庞大特混舰队驶向浩瀚的大海……

是为了寻找被推翻的皇帝以便斩草除根,还是为了炫耀大明帝国的威武气势?又或者根本就是另有原因?谁参加了这次旅行?航行中,人们吃什么?又如何保持健康?还有那艘坊间传说中硕大无比的郑和宝船究竟有多大?疑点即将揭晓!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炫耀国威、“耀兵异域”发展海外贸易

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1399—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推翻了侄子的政权。南京陷落时,“宫中起火,帝(建文)不知所终”。于是民间开始怀疑,郑和下西洋肩负着永乐帝的秘密使命——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炫耀国威、“耀兵异域”

事实上,郑和前两次下西洋已经到过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国,没有必要一次次“显摆”。郑和的航行一直是和平友好的,如果真的“耀兵”,那么世界历史也许将完全改变,因为中国很可能出现在第一批殖民国家的名单上。

发展海外贸易

明成祖继位时,社会经济残破不堪,而海外物品在当时的赢利是非常可观的。从国外进口的胡椒,如果每斤价格是1元钱,那么在国内可以卖到每斤50元!丰厚的利润,这才是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责任编辑 / 李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