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古国家地理
解读《山海经》的真实一面

《山海经》中的“太华之山”就是华山。华山处在秦岭北侧,由于地质历史上沉陷的关中地堑和抬升的秦岭山地之间的断层,使华山峭壁陡立,四周峭壁如刀削一般。《山海经》中形容它“削成而四方”,生动地描写了华山的险峻,只有亲眼目睹的人才有可能对华山形态作如此精辟的描写。供图/全景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奇书,也可以说是一部天书。说它是奇书,是因为它不仅记载了丰富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还记载许多神话故事和一些离奇事物。说它是天书,是因为该书记载的内容,还有很多今天也难以读懂。
鉴于古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讲,《山海经》也可以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着作。
东汉时,王景被派往治理黄河。临行前,皇帝就把《山海经》作为参考书郑重其事地交到王景手中。如今看来似乎难以置信,一本认为世界充满了九尾白狐、夸父巨人、人面蛇神等种种神怪的书,居然会被国家领袖赐给治理黄河水道的负责人。尽管在此之前的西汉武帝年代,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说“至《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但实际上,《山海经》确实有不少可取的实用之处。比如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他所着的《水经注》里引用《山海经》达80多处。
《山海经》中的“山经”部分记载的主要是与地理有关的实在内容。它以一定交通路线经过的山地为纲,记载各地的山、河、植物、动物、矿产,以及祭祀等民俗活动。由于年代久远,其中一些地名难以与今天的地名比对,但是还有不少地名是可以确定的。
责任编辑 / 李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