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星空搬进屋子
天文馆与天象仪
标签: 天文天象


灯光暗淡下来,表演开始了。明明是建筑穹顶,竟变幻为璀璨的星河:参宿争辉,行星相会天文馆的光学魔术,逼真地再现了浩瀚星空。天文馆形象化地向人们传授天文知识,使观众直观地体验宇宙的奥秘。不知不觉之间,它已经陪伴一代又一代仰望星河的孩子们走过了80年的历程。
星空剧场的诞生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上世纪初,那时候,尽管天文学已获长足发展,但普及天文知识的设备仍很简陋:让观众坐在内侧安装着灯泡的球形装置内,再转动笨重的球体,从而形成模拟的“星空”。
1913年,慕尼黑的德意志博物馆馆长密勒先生突发奇想:能不能用一架放映机把“星空”投射在半球形大厅的球幕上,像放映电影那样表演天象呢?为了把这种设想付诸现实,博物馆向世界上最好的光学仪器厂“卡尔·蔡司”公司求助。
这张奇特的订单让蔡司公司的工程师们颇费了一番脑筋——要知道,用投影的方法准确、逼真地模拟星空中几千颗天体;不仅需要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其内部的“投影片”的制作更是精确到了微米。经过反复实验,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可以投影出日月星辰,并让它们沿着特定的轨道运行的新型仪器诞生了,它被命名为“天象仪(Planetarium)”。有了天象仪才成就了天文馆,直到今天,“天象仪”和“天文馆”在英文中都是同一个词。
责任编辑 / 萧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