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湿了衣衫?
古诗词中的露水


文章出自:博物 2011年第11期 作者: 艾纳香 

标签: 诗词演义   博物广知   

明明是古诗词,却要从中挑出一些“不相干”的山川风物、花鸟鱼虫什么的,提出一个“超级变态”的问题。虽然不是“正经”的考试题,但在中考、高考、国考和各种考越来越“剑走偏锋”的时代,《博物》特意准备了这些“变态”的题目,换个角度来赏析古诗词。
秋季落叶上凝结的露水。

水汽凝于衣襟

黄庭坚黄先生又去梦境里神游了!侍从望着这位号称“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大文学家此刻的模样,不禁心生感叹。那是黄庭坚被贬四川偏远之地后不久,这位曾在汴京文坛露过些许峥嵘的学士,自遭贬黜,就时常梦游太虚,睡醒之后大多还会发些感慨,只不知道这次黄先生又在梦里会见了谁。

“你可知道武陵桃花源吗?”睡眼惺忪的黄庭坚一脸倦怠,向侍从问道。当然这提问并不需要答案。没有人知道黄庭坚是真的梦游了桃花源圣地,抑或只是心驰神往。总之他眯着眼睛,似在回味,又似在期盼,借着悠扬的旋律吟唱出了半阙《水调歌头》。武陵溪畔,桃花深处,有落英缤纷,有鸟语悠扬,倘若穿越重重迷雾,就能抵达那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国了吧?然而在花间穿行的黄庭坚,衣襟已被露水浸湿。

溪水之滨,本就会聚集浓郁的水汽,夜间的低温将这些空气中的水凝结成了露滴,打湿了访客的外衣。当然黄庭坚或许只是借梦言志罢了,桃花源是他的梦想,湿了衣襟的露水,则暗喻了前往梦想之地的阻碍。

黄庭坚所说的“红露湿人衣”,是借了唐朝诗人王维“空翠湿人衣”的意境。非但词句相似,连这两首作品中露水的成因也颇具雷同之处:王维所描绘的景致是在深秋,红叶残落,溪水清冽,浓重的寒露将人的衣襟染湿,如同淋了一场细雨。露水同样是来自溪流周遭凝聚的水汽,山间的寒意,令这些水汽凝结。只不过,黄庭坚的露水出现在桃花盛开的春天,王维的露水则是在晚秋。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