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仙”蚁蛉
坐井待食的猎手
标签: 动物世界

蚂蚁的百慕大
初夏干燥的沙土地上,一只蚂蚁失足跌落进了沙粒构成的漏斗形陷阱。尽管竭力向上攀爬,蚂蚁还是最终消失在了漏斗底部。漏斗两侧斜面上的细沙落下,盖住了蚂蚁挣扎的痕迹,三分钟后,沙土地上恢复了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当人类的船舶驶过百慕大群岛,常会莫明其妙地从雷达上消失——属于蚂蚁的百慕大,缔造者就在那些沙粒漏斗的底部。漏斗的中心处,地下暗道里,纺锤形的小肉虫正在蠕动;它们长有一对形如钳状的颚管,平素里将肉乎乎的身体隐藏在沙下,静静等待着蚂蚁们失足落入漏斗中。陷阱下的肉虫子有个威武的名字:蚁狮,捕食时的凶猛,使它们得以被冠上了“狮”名。蚁狮将落入漏斗底部的猎物被用颚夹紧,刺入毒液将猎物麻醉,拖入地下;毒液中含有消化酶,猎物被慢慢消化为汁液,蚁狮把养分吸食干净后便将空壳抛出穴外。

陷阱制造者
蚁狮拥有很多俗名,比如“金沙牛”、“沙猴”、“沙王八”,这些名称,多是由蚁狮的习性、行为而来。在古代,医师们将蚁狮炒制了,同白糖汤一起让病人服下,治疗疑难杂症;在如今,蚁狮们偶尔现身于动画片、电脑游戏之中,扮演阴险的反面角色,也有为数不多的人,将蚁狮放进装了沙土的鱼缸里,饲养起来,当作另类宠物。
蚁狮被放在沙土上,立刻腹部在前,脑袋在后,倒退着钻入土中,只露出两个大颚;继而它们开始修筑陷阱,用大颚一粒一粒夹起沙土、碎石,向上甩出,直到沙坑慢慢增大,形成适宜的漏斗形状。猎物掉入陷阱时,碰落的细小沙粒,会引起藏在地下的蚁狮的警觉,有时它们会用大鄂扬沙,“协助”猎物顺利掉入陷阱底部。就像很多肉食动物一样,碰上猎物,蚁狮暴饮暴食,显现凶残的本性,但毕竟“守井待食”的捕食方式受到很多限制,坐等猎物上门,使得蚁狮们经常饿肚子——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蚁狮的耐饥饿能力惊人,即使4个月不进食,依然能够继续生存。
责任编辑 / 王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